下午要去桃園機場接機,利用這個機會提早出門,去參觀印象裡曾在網路流傳過的「桃園神社」,現名為「桃園忠烈祠」,一來在高溫下此景點應該屬於可避暑之地,二來,它是目前臺灣保存最為完整的日治時代神社之一,建築風格融合了中國古代唐風、日本風及臺灣近代風,採用上等臺灣檜木構築,具有相當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衝著這些木建築就值得走一回。
桃園忠烈祠已在民國83年公告為三級古蹟。
地址:桃園縣桃園市成功路三段200號,過榮民總醫院沒多久,就看見路旁的「桃園縣忠烈祠」石碑。
地址:桃園縣桃園市成功路三段200號,過榮民總醫院沒多久,就看見路旁的「桃園縣忠烈祠」石碑。
爬上神社入口寬闊的石階,來到神社前的廣場。廣場的中間是參道,兩旁有日式石燈籠。 參道兩側有草坪,右側草坪盡頭有兩、三間日式舊舍(管理員室等),參道左側則是停車場。
【參道】為參拜者所行走之路線,「社號標」立於參道起點,拾階而上,軸線意向強烈,踏入現存鳥居之後,再次登上階梯,進入神門。而參拜者僅能行至拜殿。長約百餘公尺(含階梯),寬約3.6公尺,地面混凝土製。↓
【石燈籠】也稱獻燈,多由氏子及崇敬者獻納,安置於參道兩側,以對稱方式排列,於夜間點燈,現存有大、小兩形式,內部大型兩座,小型四座。
【鳥居】如同台灣傳統廟宇的牌坊,是神域範圍的出入口。神社常有一座或數座鳥居,最大一座常立於參導起點。在神社建築中,鳥居為最具地標性及標示入口意向並且有著區分內外的作用。↓
鳥居前的參道左側則有一碑文,記載桃園神社修繕工程始末,碑文頗長, 解釋何以要保存住這台灣唯一完整的日本神社,碑文反映出當年為拆除或保存這座神社涉及的正反爭論。
【手水舍】又稱「水盤舍」、「水屋」、「水水屋」。是供參拜者進入神社祭祀前在此先洗手、漱口,象徵洗淨身心後才可至神前敬拜的場所。建築本身是以四支木柱蓋成涼亭形式,屋頂包覆銅片而成,與本殿同樣為「切妻造」的形式。中央設有長方形水槽,一般均備有水瓢供參拜者之用。
【社務所】主要功能是神職人員處理日常事物、休息、齋戒、沐浴之用,目前為管理員室,格局及樣式是典型的和式住宅。入口處設有唐博風(即卷棚軒,可阻擋屋頂流下的污泥及雨水),上有銅質的金屬裝飾物。
【唐博風】又名「唐破風」,是設置在入口上方的一種弧狀屋頂。↑↓
神設紀事暨忠烈事蹟特展(社務所裡)
對史蹟有興趣者可在此先研讀,參觀時自能了然於心。
【銅馬雕塑】為日治時代遺物,全體皆以青銅製造,腹部兩側鑄有代表園桃園神社社徽菊花形紋樣,可惜已遭磨損破壞。銅馬造型精神煥發,神采飛揚,栩栩如生。身長約270cm,高度約200cm,下部基座為民國75年所重建。
參道直向前走, 有幾級石階,迎面的前方有一鳥居。鳥居遠後方又有石階爬向更高一層的神社拜殿所在之處。這是日本神社空間佈置的特色,讓參拜者以瞻仰的心情,逐步向上爬,以走向神社主殿。↓
【高麗犬】是守護神社的聖獸,與台灣寺廟前的祥瑞獅作用雷同,現存的這一對是民國75年間以原有舊照片樣式重造安置的。↓
【中門】是「切妻造」式(懸山頂式)造型,屋頂銅皮瓦。中門懸掛著一古樸匾額,寫著「國魂」兩字。↓
中門左右則是一排以台灣檜木製成的「透屏」,檜木的質感,典雅的木工,不禁令人佇足細細欣賞。↑ ↓
穿過中門,抵達拜殿前的廣場。拜殿是神社範圍內最大的殿宇,呈T字形,左右各一朵殿,為中國唐朝的寺廟遺風,與中國北方的寺廟風格相似,線條簡單、樸素而優雅,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拜殿】是一般朝拜者列隊主要祭拜的殿室,與台灣傳統寺廟建築之正殿相似,但空間機能卻不同,現在已不是供奉神祇的主殿。正中央設有四扇大門,兩側各設窗戶一樘,背面中央與前面開設同式四扇門,祭典時由拜殿可直視神殿,彼此間設有通廊相接。左、右各附一朵殿,為神樂殿及祭器庫(現作為眾烈士牌位供奉室),總計五開間,建物主體以圓木柱及蔀(木格狀板牆,用以遮蔽光線之物 )建造,前後八扇門皆各由一完整木料(板唐戶)製成,極為珍貴。
柱礎為混凝土製,柱腳包覆銅皮(根捲金具),除了裝飾外,也是防止雨水侵蝕造成腐朽。↓
神社改稱為桃園縣忠烈祠後,全面清除日本時代遺留下來的石刻或符號,唯有門板上金屬裝飾的菊花圖案成了漏網之魚。(也許當它為藝術設計就單純許多)
建築技術出自日本匠師之手,樑柱全以嵌街方式固定,不施釘子。檜木木質堅實、色澤樸實、溫潤而優美。↓
拜殿的設計包含中國唐式、日本、台灣等三種不同的建築風格於一身,獨特而精緻。
台灣的神社建築大都是日本著名的建築師所設計,類型上多屬於日本本土神社式樣其中的「流造式」與「神明造式」兩大類。
室內天花板的格式天井,日本稱為「折上格天井」,中國稱為「覆盆式天井」,其做法可溯及唐朝。
忠烈祠分為春、秋兩祭,於每年的3月29日及9月3日舉行,由縣長主祭,拜殿四周懸掛著歷年來各首長所贈送的匾額。
【朵殿】拜殿兩側附有朵殿,原本用途為祭器庫(存放祭祀器具之處)以及神樂殿(舉行祈禱國民平安無事的祭神舞樂奉納儀式的地方),目前為供奉抗日、國民革命、反共勦匪、敵後工作等殉難軍民以及因公殉職軍、警、消、民等個人牌位。↑ ↓
【本殿】又稱「神殿」,位於高台之上,唯有主祭者才能進入本殿。↓
供奉台灣革命、龍潭抗日之役、黃花崗72 烈士、開國、討袁、戡亂、陸軍青河七號演習等時期殉難軍民的集體牌位,共 14 面,及台灣民族英雄鄭成功、丘逢甲、劉永福、金門八二三砲戰陣亡的三個副司令等多人牌位。
主殿的七級木梯,梯面極淺,級深僅及半履,踏踩時,後腳跟會懸空,被稱為「半步梯」。目的是讓祭祀者必須踮著腳尖上下,並低頭注視步履,以防摔倒,產生敬畏、謙卑的心情。
從拜殿透過小廊道可以看見主殿,主殿在一道階梯之上,像是海洋彼端的小島,海老虹樑是環繞小島的雲。當時日本人若也在這個時節看見這座小神社,會不會特別想念海洋彼端那座母島呢?
木欄末端皆以「銅質金具」包飾,做工細緻,線條優美,反映出日本人審慎的營建態度。↓
懸魚 ↓
懸魚 ↓
美麗懸魚‧六葉木飾 + 銅皮鬼版
桃園神社具有明顯唐朝建築遺風,給人樸實優雅、神聖莊嚴的感覺,屋頂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樣式,日本稱為切妻造。切妻造勢指屋頂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又稱「五脊殿」,它類似中國建築的懸山屋頂。(日本最常見的三角形屋頂)
本殿基壇為混凝土結構,表面洗石子,前方並設有廊道與拜殿相接。台座是利用眾多的木柱將其立於台基上。屬「干欄式」構造,利於通風,且有助於防止白蟻的侵蝕。台上採用日式木造神社的原始作法,四周設有迴廊、欄杆。↓
回顧歷史…
昭和12年(1937年), 台灣總督府在台開始大力推動「皇民化運動」,於是全台各地紛紛興建日本神社,強制台灣人前往神社參拜。
隨著日本戰敗,台灣回歸祖國,全台各地200餘座原本就得不到台灣民眾認同的日本神社便註定了悲劇的命運,或無人拜祭,任其殘舊;或遭破壞而毀損;有的神社,則被加改做為忠烈祠,以祭祀抗日烈士。桃園神社就是其中之一,光復後,改為「新竹縣忠烈祠」。
民國39年(1950),新竹縣分治,設桃園縣,又改名為「桃園縣忠烈祠」。如今,桃園神社雖然經過修復,恢復日據時代的舊觀,但仍可找到當年變造的遺跡。昔日的三座鳥居,如今只剩一座。這一座鳥居與一般日本神社的鳥居略有不同。鳥居有二根橫樑,上樑已被拆除,外形像是「雙十」,而不是傳統的日式鳥居。
台日斷交時,政府發布『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統治紀念遺跡要點』,明白指示「日本神社應即徹底清除」,全台各地的大小神社在此法令之下大多被損毀,這對許多歷經日治時期的長輩們而言,神社也許就如同傳奇故事一樣,曾經出現,但又已消逝,而「桃園神社」能完整留存至今,可謂一項奇蹟啊!
【東司】即「廁所」。(古建築廁者常設於屋之東邊,司即司庫,「司」類似現在的「所」) ↓
總覺得,古蹟蘊藏著文化資產的價值,應該跳脫意識形態,從理性的歷史角度來看待與保存,這也是展現文明社會對歷史該有的尊重,或許這也是桃園神社本來在1985(民國74)年時曾一度決定要拆除重建忠烈祠,後經輿論及學界的反對及大聲疾呼,桃園縣政府改變初衷,耗資886萬元依原樣整修完成的原因之一吧!
懷著一份對忠烈祠的烈士們感恩的心,欣賞著古蹟的典雅建築與清幽的環境,不必刻意,歷史的卷宗隨著踏出的腳步自然的翻閱,您可以認真的研讀,也可以輕描淡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