牠是我每天一定會看見的鳥類,就算不出家門。對於鳥類的拍攝一點都不專業,設備尤其欠缺,但,就是不拍會難過。品質嘛!消費機的極限了。從來沒想過改換單眼,因為右手駕馭不了啊!
白頭翁額至頭頂純黑色而富有光澤,兩眼上方至後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耳羽後部有一白斑,此白環與白斑在黑色的頭部均極為醒目,老鳥的枕羽(後頭部)更潔白,所以又叫「白頭翁」。背和腰羽大部為灰綠色,翼和尾部稍帶黃綠色。
白頭翁和麻雀、綠繡眼合稱「城市三寶」,常成群出現在平原區灌木叢,丘陵樹林地帶,以及校園,公園,庭院,行道中的各種高高的電線與樹上。
這幾張的姿態像小海狗
白頭翁喜歡將巢築在相思樹或榕樹上,在都市中常見以枯草或芒草穗築碗形巢於陽台花木、樹叢盆栽之中, 每年春天三月到五月是白頭翁的繁殖期,這段期間,如果見到一隻白頭翁單獨站在突出的枝頭或是樹頂上高聲鳴叫,過不了多久,另一隻白頭翁飛過來,兩隻鳥一唱一和,那多半就是牠們在互唱情歌了。
繁殖期每一對白頭翁會建立牠們的領域,其範圍面積小,巢通常築在離地面不高的雜木林或樹叢上,雌、雄鳥共同育雛,通常一季繁殖1到2次,一窩產3到4枚蛋,繁殖季節幾乎全以昆蟲為食。幼鳥需要經過大約兩個星期的孵化才能破殼而出,再經過大約兩個星期的餵食,就可以出巢。
在軟枝黃蟬上的這隻應該是幼鳥 ↓
前陽台的「五爪變葉木」是白頭翁每天上午必報到之處。(我只能透過玻璃拍攝,色彩會偏綠。)↓
看毛色,感覺上是成鳥與幼鳥在對話。↓
幼鳥的白頭尚未發育完全
這兩張超萌的 ↓↑
以果子為主食 ↓
在木牽牛花高枝上的白頭翁
在台南市白河木棉花道上,欲拍攝燃燒的木棉花,意外的拍了許多比我們更幸福,可站在花冠上的白頭翁。
好有趣的畫面
白頭翁,(台語)白頭殼仔在台灣為留鳥,平均壽命約10到15年。常見於宜蘭平原和西半部,在東部就是黑頭翁。
這是天氣不佳的黃昏,在花蓮縣豐濱鄉石梯坪拍到的黑頭翁。
烏頭翁是台灣特有種,形態大致像常見的白頭翁,但烏頭翁後頭無白色大斑,臉頰為白色,不像白頭翁臉頰是黑色,只有眼後方有塊小白斑,另外烏頭翁嘴基下部有兩顆橘紅色的美人痣,嘴角延伸黑色粗顎線,正面看上去又像是八字鬍;除了形態像相似,烏頭翁叫聲也像白頭翁,棲息環境也與白頭翁相同。
長久以來,受台灣中央山脈的阻隔,黑頭、白頭兩兄弟楚河漢界、互不侵犯,白頭翁分布在台灣西半部與宜蘭,而烏頭翁則分布在東半部的花蓮、台東與恆春半島,兩者地理分布有明顯的區隔現象,但隨著東部的開發腳步加快,較強勢的白頭翁步步為「贏」,白頭翁領域的擴張,導致花連與宜蘭分界的太魯閣峽谷一帶出現黑白混種的「雜頭翁」,如今在花蓮市隨處可見白頭翁蹤影,生存弱勢的烏頭翁則面臨生存危機,現在全台幾乎只剩下台東是烏頭翁碩果僅存的唯一淨土。
據鳥類專家研究表示,烏頭翁與白頭翁在自然環境下可以進行交配,而雜交的後代「雜頭翁」其羽色及體型兼具雙親的特徵和特性,並具備生育能力;令人擔心的是,如此長久下去,不管是東部或西部,台灣將只剩白頭翁與雜頭翁,台灣特有種的「烏頭翁」將難逃絕種的命運。(所以這些也許是雜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