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前走訪宜蘭礁溪鄉二龍村,想看看他們獨樹一格的龍舟,結果因梅雨下個不停,未見練習的好漢,河中只有幾條鴨母船忙著清理河道,對岸釣客的二十幾把大傘多於工作人員綁好的旗幟。
堤防牆上的馬賽克圖案還很鮮明,似乎娓娓道來一段習俗的由來.....二龍村早在漢人墾拓蘭陽平原之前,噶瑪蘭平埔族人便流傳著扒龍傳競渡的習俗。平埔族人為驅鬼避及超渡溺斃於二龍河裡的亡魂,遂以競渡方式祭拜河神,祈求平安。到了漢人移墾之後,這個習俗才與漢人的端午結合。二龍村包括洪武蘭和洲仔尾兩個莊頭,每年的龍舟競渡便成為兩莊頭的「大代誌」,村民莫不全力以赴爭取優勝,以贏得代表來年豐收的平安旗。據說早期的競爭較今日更為激烈,往往扒到兩庄庄民像冤家。
值得一提的是:一次僅兩隊競賽,參賽者一律打赤膊,採蹲姿,不設裁判,雙方約定船頭對齊為準,「敲鑼」前進,勝負也完全由選手及河畔觀眾判定。
河面上停著兩艘沒有龍頭造型,船身猶如大型鴨母船的龍舟,船首、船尾及船槳均彩繪太極圖形。
船頭畫有一對麒麟,兩側各有凸起的黑白雙眼,船身則畫上舞爪金龍。
綠色的「淇武蘭船」持綠槳,太極圖案陰極在上;
紅色的「洲仔尾船」持紅槳,陽極在上,它們在水中均具有避邪作用。
這項傳承了212年的競渡,持續其獨特性與趣味性,更納入社區營造、文化再造的現代精神。並開放給外地民眾參加,才使得這項民俗傳統得以流傳。今年有十支隊午參賽,於端午節下午舉行。
相形之下,冬山河的龍舟大賽就顯得氣勢恢宏,午後經常有賽前選手的練習,且是多隊。在寬廣的河面上,河水湯湯,連龍頭都神采飛揚的...選手在鼓聲下整齊畫一的動作還煞是好看呢!也唯有此時才能近距離觀賞,據說每年端午節的龍舟大賽,可是人潮車潮洶湧的,得步行好一段路方能欣賞到此畫面,再說,端午得祭祖,通常只能從電視畫面收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