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5─17:15穿透歷史塵埃窺看舊時過往的帝都古城紫禁城(故宮)。誰還會記得那些王公貴族、沒落世家,只有照片中往日輝煌的宮殿。紫禁城斑駁的城牆、華麗依舊的角樓始終留在平日人們不經意的眼角,守候著歷史與記憶的入口。
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現稱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雄偉、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建築群,堪稱國寶級文物,南北長961公尺,東西寬753公尺,占地面積達720,000平方公尺,由大約870餘座建築和8700餘間房屋組成。
接著進入午門,午門初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現存為公元l647年重建。它是皇帝頒發詔書和戰爭後舉行「獻俘」儀式的地方,所以在整個紫禁城建築群中居於重要的地位。(人們記憶中的午門卻是犯錯官員候斬之地…,是深受戲劇的誤導?)
跨過內金水橋後出現的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太和門,它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焚毀,次年重建。
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平方公尺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習稱內金水橋。廣場兩側是排列整齊的廊廡,習稱東、西朝房。↓ ↑
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後來「御門聽政」改在乾清門。順治元年(1644年),滿族統治者定鼎北京後的第一個皇帝福臨即在太和門頒佈大赦令。
吐水的螭首 ↑ ↓
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隻,皆為明代鑄造的陳設銅器。
太和門廣場盡頭為太和殿,所有宮殿中它最為高大、輝煌。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盛大儀式都在此舉行。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大殿室內面積有2370多平方公尺,縱橫排列24根立柱。為了突出皇帝寶座的中心位貴,把中央開問的前後6根立柱作成金色龍柱。在柱上的樑枋、斗拱和天花上也佈滿了金龍裝飾,所以一進太和殿如同走進了「龍」的世界。 藻井全部貼金,在青綠色的井字天花中顯得雍容華貴。↓
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一座平面呈中方形,深、廣各三間,周圍加廊的建築,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時的小憩之所和演習禮儀的地方。
保和殿,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位於中和殿後,建成於明永樂18年(1420年),幾經焚毀與重建,主體樑架線仍為明代建築。初名「謹身殿」,明嘉靖41年時遭火災,重修後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始為「保和殿」,出自〈周易〉,意即「保持宇宙間萬物和諧」。↓
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4間,建築面積1240平方公尺,屋頂為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個小獸。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建築上采用了減柱造做法,將殿內前檐金柱減去6根,使空間寬敞。殿內寶座居中,寶座上方懸掛著乾隆帝御筆「皇建有極」匾,意即「人君建立天下最高準則」。
保和殿於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元宵,皇帝賜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清順治3年(1646年)至13年(1656年),順治帝福臨曾居住保和殿,時稱「位育宮」,大婚亦在此舉行。康熙自即位至8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時稱「清寧宮」。二帝居保和殿時,皆以暫居而改稱殿名。乾隆54年(1789)這裡成為「殿試」的固定場所。
保和殿大石雕,由整塊石材雕刻而成。石長16.75公尺,寬3.07公尺,厚1.7公尺,重200多噸,為宮中石雕之最,如稱「大石雕」。明初建造三大殿時雕刻,清乾隆26年(1761)鑿去舊有的花紋重新雕刻。四周改為纏枝蓮紋,下部為海水江牙,中間雕刻流雲以襯托象徵天子「九五之尊」的九條蟠龍。石材採自北京西郊房山大石窩,利用冬季沿途汲水潑成冰道拉運的方式運到紫禁城。
結束保和殿的參訪已經16:40,往下眺望,後方應該是「乾清宮」吧!
模糊的亭子是距離遙遠的北面景山公園(明崇禎皇帝上吊處)裡的萬春亭,與御花園裡的萬春亭同名,在此居高臨下應該可眺望紫禁城全貌,看清楚紅牆黃瓦,畫棟雕樑,金碧輝煌。殿宇樓臺,高低錯落,壯觀雄偉的整體布局吧! ↓
無暇繼續,今日參訪止於「外朝」由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所組成的中軸線,之後瀏覽御花園。
御花園,沒有想像中的種滿奇花異草…。
御花園裡造型如出一轍的萬春亭與千秋亭
堆秀山:明萬曆11年(1583)在觀花殿原址上,倚北宮牆疊太湖石所堆成,清乾隆朝始名「堆秀山」。山高約10公尺,山頂建有御景亭,有蹬道直達,是清代帝后與嬪妃,每年重陽節登高的地方。山腰內部有縱貫東西的磚券洞,山下室為磚砌的穹隆式頂,嵌石雕蟠龍藻井,洞門開在南面山腳下,門額題有滿漢文「堆秀」。山腰有銅缸儲水,水由高而下,從山前左右側獅被上承托的翹首蟠龍口內噴出,是宮中現存唯一設有水法的地方。
順貞門是故宮御花園的北門,是內廷中路的最北端,外面即神武門,因而是由北進入內廷的重要通道,無故不得開啟。此門始建於明代,初名坤寧門,後改「順貞」,寓順和貞節之意。 ↓
神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稱「玄武門」。清康熙年重修時,因避康熙帝玄燁名諱改稱神武門。神武門作為皇宮的後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明清兩代皇后行親蠶禮即由此門出入。
紫禁城四周有高10公尺多的城牆圍繞,城牆的外沿周長為3428公尺,城牆外有寬52公尺的護城河,是護衛紫禁城的重要設施。
紫禁城垣四隅之上的角樓,建成於明永樂18年(1420),清代重修。角樓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與城垣、城門樓及護城河同屬於皇宮的防衛設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