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枕水而眠,一覺醒來,合流露營區依然寧靜,帳棚寥若晨星。
坐擁青山攬白雲的小確幸,只有少數人能幸運領略。
合流位於綠水步道出口處,距天祥約2.5公里,為綠水合流步道東端起點。
附近迴谷幽靜雲樹低迷,石奇木美,共有12個營位,水、電、衛浴等設備齊全。露營所在地早年是木材集散場,伐木停止後,太魯閣國家公園將此地規劃成露營區。
吃過活力早餐後,選擇徒步1公里到慈母橋,然後開始03/14的主要行程─探訪錐麓古道。
透光之美。誰能有柳下惠不貪美色的精神?(春天裡有著秋天的錯覺)
岳王亭 ↓
岩石之美。唯有慢行,才能欣賞到白石嶙峋的河谷風光。
慈母橋興建於1959年間,由蔣故總統 經國先生命名。為一座寬5.1m,長77m的鋼筋混凝土橋。在1990年秋颱黛特的洪流中沖毀。
台灣省公路局因應實際需求,遂於原橋下游約30m改建一座寬9.9m,全長136m的斜張鋼橋,於1995年5月完工通車至今。
合流:為荖西溪匯合立霧溪之處,故名。在兩溪合流處,有巨石矗立於溪中,突兀鷹揚,大有爭衡山岳之勢,石巔建亭,名「蘭亭」。石旁「慈母橋」,橫跨荖西溪,橋頭的石獅與橋欄,皆為白色大理石。橋下流水潺潺,四周斷崖環抱,景觀自成一格。
太魯閣峽谷地質構造,於此巨變,合流之東為大理石,合流以西由綠泥片岩與黑色片岩呈互層,大理石以小岩體間雜互層之中,很難見到大面積之大理石岩層。
慈母亭:傳說昔日這裡有位原住民青年到外地工作,他的母親每天站在山坡上盼望愛子早日歸來的身影,後來橋和涼亭的名稱便取「慈母」以資紀念。↓
千仞絕壁 ↓
我們從「蘭亭」旁邊進入錐麓古道
錐麓古道是日治時期合歡越嶺道的一部分,1914年太魯閣戰役後,台灣總督府為治理立霧溪流域的太魯閣族部落,著手修建從新城到塔比多(天祥)內的太魯閣道路,道路穿鑿過錐麓斷崖,是合歡越嶺古道的濫觴。
1921年再從塔比多向西延伸到立霧溪中游的卡拉寶部落。
1933年為了觀光攬勝,將部分道路改道修築為「合歡聯絡道路」。
1935年,道路繼續往西拓修,翻過合歡山到霧社,並強化全線的設施,改名為「合歡越」,全長約145.3km,步行至少得4天,曾經是一條相當熱門的登山健行步道。
「錐麓古道」位於三角錐山的山腹間,是合歡越嶺古道保存最完整的路段,於1915年完工。
「錐麓」就是三角錐山山麓的意思,斷崖路段路寬約90cm,海拔750m,據說,以前經過那個路段「人人都得捫壁蟹行,自始至終不敢出聲交談。」驚險程度可想而知。
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之後,有鑑於錐麓古道深具歷史意義,因此劃設為史蹟保存區加以保護,為讓中外人士可以領略「錐麓古道」獨特的自然與人文之美,經多年的規劃及整修,目前已承載量方式管理,錐麓古道自103年8月10日7時起承載量提高為平日96人,假日(星期六、日及國定假日)156人,從燕子口到慈母橋段,全長約10.3km, 步行單程約需7小時。(目前開放錐麓吊橋至3.1K原路折返)須上網辦妥入園及入山申請方可進入。由於古道地形險峻,凡是體能不佳或有懼高症、心臟病者拒絕申請進入。
「鋼索」引領著3個女人一路向前行
必須低頭才能穿過巨石構成的三角錐,路,就在石縫中延伸著…↓
還會進入一個黑漆漆的隧道,隧道盡頭一塊巨石阻擋於中間。
春風輕吹,吹入清新氣息;透過美麗的春天視野,用幸福,刻劃生活中簡單美好。
山,蘊藏無限的生態寶庫;步道,富含人文與自然演替。師法自然,受益無窮啊!
走路的是勇敢者,修路的是忘我者。
進入「錐麓古道」最精彩的路段
寬約90cm的古道高懸在斷崖上,與立霧溪垂直落差約500m,從古道上俯瞰太魯閣峽谷,真是驚險又氣象萬千。這一段是古道上的最精采部分,崖壁上的岩石,在我們因時間太多,細細推敲揣摩解讀下,簡直是一個「側臉」,高挺的鼻梁、深邃的眼窩,幾根雜草恰如其分的扮演著「眉毛」角色,真是太傳神了。
來過的阿霞說:難得的山青水明,重山疊嶂一覽無遺,景物如此的清晰,我們真是好幸運。
越過兩個警告遊客的告示牌,繼續在亂石堆上行了一小段路,強風加上有點鬆動的岩石,決定不拿生命開玩笑,見好就收。(在此閒坐片刻,居高臨下,享受3個女人的包場,真是幸福百分百。至此,不到3公里的路,可以花上2小時,用心體驗的程度也是該贏得掌聲的。)
回程更是不放過任何小角落的美麗,當和感動相遇時,拿起相機,透過鏡頭,觀看昆蟲細細的觸角,欣賞葉脈透下的光影流動,品味滿山的色彩繽紛,這是另一種看世界的角度,而在按下快門的瞬間,也記錄下專屬自己的,影像的詩篇。
聽到妳的呼喚,我停止步伐。妳說:我布置了這麼久,終於遇上知音。望著妳致命的美,我醉了好一會兒。
阿霞說地上很新鮮的這堆是「山羌的」排遺,可我倒覺得比較像是「水鹿」的便便。
潔白細碎的落花與色彩繽紛的落葉,在生意盎然的姑婆芋葉子上,共譜另一曲生命交響曲。
拎壁龍,又名:拎樹龍、白珠藤、狂風不動、風不動、風不動藤(台灣),蔓九節(中國高等植物圖鑑),風不動藤(臺灣植物誌),穿根藤(潮州志),娛蚣藤(海南簷縣),崧筋藤、上樹龍等等,是每一條步道上都會遇上的植物。
這塊三角形岩石上的太有型了,是一幅藝術傑作。
07:58進入古道,12:34回到慈母橋,我們一段5公里多的路,走得實在有夠悠閒的。
13:00在「綠水」享用簡餐。
午後的行程是西寶國小,一個位於西寶台地上,於民國85年改制成為國內第一座公立的森林小學,一個學生約40人,教職員工20人,在中央山脈中學習的桃花源。
西寶國小深藏於山光水色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它不僅是唯一個於國家公園內的一所小學,也是第一個體制內的森林實驗小學。西寶國小原為秀林鄉富世國小之西寶分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元的文化背景,成為花蓮縣唯一實施「學舍制」的國民小學,學校形成師生住宿、學習全在一起的大家庭。
校門口前的親水河溝將人車分界,讓同學在開放式的學習環境裡,有更安全更自然的保護措施。步上由南方松鋪設而成的台階,推開小小的花圃柵欄,就是小小籃球場(也是南方松地板)。
站在校園中,學校與太魯閣的美景融為一體,能將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芬多精盡收身體裡,而小朋友們,就在與自然同步呼吸下幸福的學習,此情此景可是千千萬萬人的夢想啊!
校園內,隨處可見學生們的陶藝作品,相當有創意與水準,將這些陶藝創作,適當的布置,也讓西寶國小增添了幾分文藝氣息。
像花一樣的山蘇↓
如果我還年輕,我會選擇這樣的地方任教。雖然生活機能遠不如市區,但能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群山環抱裡陪孩子過一段童年歲月,會是難忘的美好回憶。
今夜,也是個特別的夜晚,車停在阿霞家的圍牆邊,讓不好入睡的她回家補眠,我與阿美在露營車上依然安穩的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