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2016/09/13-2往根河路上+敖魯古雅使鹿部落+莫爾道嘎鎮 (東內蒙呼倫貝爾南北環線11天)

往根河的路上驚豔不斷。看哪!運草捆車後面有一群牛正通過十字路口,牠們可是享有絕對路權的,有時還扮演著移動式紅綠燈角色。


 牛大爺可是逆向行駛呢?



  這是移動式灑水器  (使用地下水灌溉)


1143距離根河地界還有103km 

1152師傅讓我們去擁抱草原上那片熠熠生輝的橙黃。


從進入呼倫貝爾大草原,看到草捆,就跟師傅要求讓我們下車拍照,他答應找一處沒有鐵絲網的,終於在12點左右遇上了,這是一處油菜花田的菜莖捆。爬上去還得要身手矯捷並且有技巧,站在上頭搖搖晃晃的,考驗的是平衡感。一群都市人樂不可支,不畏紫外線,玩了至少半小時方肯罷休。




  
人生的風景在路上,唯有走出來才看得見。1250左右,公路兩旁盡是黃綠交雜的白樺林,有的已經完全落葉,剩下白皙的枝幹,秋意越來越濃。那是此行我最想要的色彩,希望,在妳最美的時候,遇見妳  









1305「根河歡迎您」斗大的立牌已經出現在視線裡



內蒙的雲朵只要不遮光蔽日,在寬闊的天空舞台盡情揮灑,是迷人的,有時會拍不起眼的畫面,只是想留住那感覺低到可抓一把在手裡,卻是遙不可及的雲。
1334經過根河機場

1337左前方「馴鹿之鄉」標誌牌讓人怦然心動,敖魯古雅,下午的重點行程。


1344進入根河市區,準備祭五臟廟,餐廳是邱董前不久來踩點時,師傅介紹的美食「喜家樂餃子館」。

「苦蘵」,又有祕魯苦蘵、黃金莓、墨西哥苦蘵、燈籠果、小果酸漿等等別名,在中國好像都以「姑娘」稱呼。一對夫妻在馬路轉角處擺攤,面對一座小山丘般的姑娘,乏人問津。一票遊客經過,問了價錢,大姑娘15元,小姑娘18元,然後往餃子店走去。餐畢,這群遊客如蜂蝶見到花朵,扒著不放,也吸引了當地人,老闆的嘴可樂歪了。
這種茄科漿果微帶清香,食用方便,生津解渴,不是第一次見,卻是首次品嘗。(翌日在龍山公園拍到他的植株)



午餐的餃子真是美味,除了豬、牛、羊三種口味外,師傅桌還單點了一盤內餡是韭菜炒蛋的餃子,口感特殊絕對能挑動你的味蕾



                                                                                                    
根河  敖魯古雅使鹿部,尋訪神秘馴鹿的下落。
1520終於到了敖魯古雅使鹿部,這裡連路燈都以鹿裝飾。
敖魯古雅景區的簡易牌坊,右邊標示著「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是在300多年以前從貝加爾湖附近的列拿河畔俄羅克屯遷到額爾古納河流域的,當時有700多人。在列拿河時代,他們就開始了馴養和使用馴鹿。後來由於列拿河一帶獵物少了,尤其是俄羅斯族人大舉東侵,進入了他們的生存區域。鄂溫克人認為自己是中華族源,不屬於白色人種的同根,不甘受辱,於是舉族東遷。他們順著石勒喀河來到了大興安嶺西北麓的額爾古納河流域,在這裡繼續遊獵。常年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穿獸皮吃獸肉,住「撮羅子」,受外界影響較小,在從前基本處於一家一戶或以氏族公社為單位,從事單一的、靠自然支配的豐欠不定的狩獵生產,成為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而離此並不遙遠的鄂倫春人,1996年放下了手中的獵槍,全面禁獵。
經過牌坊往前行,過小河後,裡面是茂盛的森林,在木棧道緩步前行,沒多遠,便看到幾個材質不同的「撮羅子」進入視線,這是一種圓錐形的建築,高約34米,實際上就是一個簡單的圓形窩棚,有的棚舍上方還掛有鹿頭。撮羅子又稱「斜仁柱」或「撮羅昂庫」,是鄂倫春、鄂溫克、赫哲等東北狩獵和游牧民族的一種圓錐形「房子」。撮羅是尖、昂庫是窩棚, 斜仁是木杆,柱是屋子。把兩種名稱的意思合起來,就是「用木杆搭起的尖頂屋」,這是「撮羅子」的特徵。原始版外貼木皮,冬不防寒、夏不避雨,今天看到好幾款改良版。


買了一籃10元的苔蘚,準備尋訪隱密在林海深處的美麗馴鹿。馴鹿的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問荆、蘑菇、北極柳、地衣和苔蘚等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
這是第一隻邂逅的馴鹿,年紀應該還輕,鹿角分枝尚不繁複,也不具霸氣,溫和的很。
馴鹿又名角鹿。是鹿科馴鹿屬下的唯一一種動物。雄性和雌性馴鹿頭上都長角,這也是馴鹿區別於其他鹿種的顯著特點之一;長角分枝繁複,有時超過30叉,蹄子寬大,懸蹄發達,尾巴極短。身體上覆蓋著輕盈但極為抗寒冷的毛皮。主要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花色中白色一般出現在腹部、頸部和蹄子以上部位。馴鹿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環北極地區,包括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在中國,目前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
中國的鄂溫克族使用馴鹿作為交通工具。另外聖誕節時候聖誕老人的雪橇也是靠馴鹿來拉的,不是麋鹿。(麋鹿是中國的特有物種)


整個林子裡應該是這隻的鹿角最繁複漂亮且最具有霸氣,是一隻會發怒的馴鹿,難怪遊客都與牠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萌的極可愛又貪吃的小馴鹿,讓團友們心花朵朵開。

我吃撐了,想打個小盹兒,你們愛怎麼拍就怎麼拍。(一直維持這姿勢,幾十個人輪一回還是不動如山,真睡了。) ↓

親近了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馴鹿後,發現長相真的很奇特,馬頭、鹿角、驢身、牛蹄,難怪有四不像的稱呼。據載,牠的全身都是寶,鹿茸是極好的保健藥材,肉的味道也非常鮮美。(一定要吃牠嗎?數量這麼少,生長環境只侷限在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裡。)
  
  
1616在停車場鄂溫克族獵人和馴鹿的雕像前合影後,準備穿越大興安嶺了。
                                                                                                    
秋之大興安嶺
印象中的大興安嶺,只是個地理課本中出現的地名,未曾想過有朝一日能穿行期間。大明師傅說我們走的只是支嶺的一段。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視草原中的森林,如沙漠中的水,彌足珍貴。呼倫貝爾位於歐亞大陸和太平洋之間,形成了較為惡劣的亞寒帶季風性氣候,每年冬季得面對寒冷及強風。幸虧有著縱貫東北至西南的大興安嶺這道天然綠色屏障,把來自西伯利亞的酷寒和強風消化在綠林中,也將來自太平洋的濕潤氣流轉化成瑞雪旱甘霖。
從森林中流淌出來不僅僅是河流,也流淌出了歷史、傳說、文明和文化。傳說以「嘎仙洞」為代表(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里、嫩江支流甘河的北岸。),史料裡的嘎仙洞真實記錄了一個游牧民族從大森林走向草原,以狩獵轉為游牧,又從草原走向平原,從游牧轉向農耕的成長歷程。
在《北魏志》中的大鮮卑山即大興安嶺,證明了掀背族就起源於此,在此孕育了文明,寫下了歷史文化。呼倫貝爾大草原自古以來一直是游牧民族的歷史搖籃,中國歷史上的多數遊牧民族在這裡長大、在這裡度過了他們歷史上的青春歲月。而大興安嶺就是搖籃的守護者,扮演著父母親的偉大角色。
興安落葉松是大興安嶺這茫茫林海的代言者


表上行程是到龍山公園賞日落,無奈老天不賞臉,雲層太厚,希望幻滅。1743路過鐵軌,野放兼拍照。
                                                                                                     



1610抵達莫爾道嘎鎮的米闊魯庄園,一座2016年才營業的兩層樓木刻楞新屋,屋內還依稀飄著木頭的淡淡清香,缺點是:浴室很大,設備極簡,連盥洗包都無處擱,更遑論衣服了;隔音設備差,隔壁房間的談話聽得一清二楚;吹風機竟然整個廊道只放一把,名副其實的「吹風」。所有民宿老闆們應該組團到大城市的酒店去考察,以提高服務品質。(聽說整個鎮尚無一間電梯旅店)
美女們要吹頭髮嗎?請在這兒排隊
房間非常乾淨舒適,浴室的全部設備極簡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