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中心 (可登記搭乘遊園車逛園區,60元/人。)
故宮南院耗時15年,歷經五任院長興建,終於在104.12.28開館試營運。它將肩負起「平衡南北、文化均富」推廣教育使命,以華夏文化為基礎,詮釋亞洲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與台北院區相輔相成,成為台灣文化新亮點。
我們是在門口等開門的遊客,所以獨享一份寧靜的空間與優美的景色。
院區面積約70公頃,20公頃的博物館建築及園區,由姚仁喜建築師設計監造,設計構思源自中國水墨畫之濃墨、飛白與渲染三種技法;形成實量體—墨韻樓;虛量體—飛白館與貫通至德湖、至善湖及穿透博物館的連接空間。
墨韻樓為展覽與典藏空間,設有常撤展廳五、專題展廳二、多媒體展廳、兒童創意中心及借展廳各一。通過徵集與國際借展等多方向努力策畫精彩展覽,提供觀眾豐碩、新穎的藝術文化饗宴。
站在「臨水舞台」及「藝術之丘」向西眺望,寬廣的湖面水波不興時映照著至美橋及博物館的倒影,南院美景可盡收眼底。 夜間點燈的效果應該會讓人驚艷。
人工湖上的至美橋優美的弧線有一股極強的牽引力,讓人們對故宮南院有深深的一份憧憬。
公共藝術區裡的作品
作者:Kambiz Sabri (伊朗)
材質:玻璃纖維、鐵板烤漆、鏡面不鏽鋼。
至善湖
故宮南院至美橋橋長141.74公尺,是進入故宮南院前的必經道路,雙弧形的橋面板及角度不斷變化的拱肋,彷彿一首輕柔的序曲,使參觀者景隨步移、醞釀與文物相遇的期待心情。過橋後,巨大的博物館建築即矗立眼前。
博物館入口斜坡 ↓
這幾天故宮南院12獸首決定拆除,引發我想整理2016/10/26參觀故宮南院的點滴,當時也填了一份問卷,內容正是關於12獸首的看法。
成龍2015年底送「12生肖獸首」給故宮南院引爆爭議,他當時表示「一直以來,都會在我的電影裡去講一些我對於文物保護、文明尊重的想法,想讓這樣理念傳更久,遇見更多人,所以給銅頭捐出來,分送給全球的博物館」。但仍有不滿民眾憤怒噴漆寫上「文化統戰」4字。
成龍聲明
我們在捐給故宮博物院的時候,想表達的「尊重文明 保護文化」的態度就已經完成了。這整件事情是一個態度傳達的藝術行為。
我們捐給故宮博物院,跟捐給新加坡國立亞洲文明博物館,傳達的態度是一樣的,就是「尊重文明、保護文化」。
我們捐的不是藝術品工藝品,而是傳達一個態度…。
博物館主體建築高度29.3公尺,造型以三個流線型量體交會組成,運用龍、象、馬為設計元素,分別象徵中華、印度與波斯三者間的文化交流。
三個量體分別融入濃墨、飛白及渲染等三種書法筆法,位於主體建築西側的「實量體」包含典藏與展示空間,外皮以三角形石材與鋁板覆蓋。
東側的「虛量體」包括公共服務與辦公空間,以深遮陽的結構式窗框提供戶外景觀。兩者間的「中間量體」則始於南端的跨湖景觀橋頭,穿越虛、實量體,終於北側湖岸。
博物館大廳入口
看著這些獸首,心中疑惑的是「藝術真的無國界?」歷史、文化、政治何時能不混為一談?
通過中庭,進入挑高超過17米的導覽大廳,高敞明亮的空間讓人耳目一新。
主要展示品為亞洲藝術文化,南院定位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
奔流不息—嘉義發展史
佛教展廳的展櫃高度達7.2公尺,玻璃部分高達6公尺,創下了故宮展示空間的新紀錄。
楷棟堂—展品有大半都是彭楷棟先生捐贈的
菩薩立像
北魏(386-534),西元6世紀初。
銅鎏金,高17.1公分。(彭楷棟先生捐贈)
佛頭像
緬甸/17-18世紀,青銅鎏金,高46公分。
亞洲幅員遼闊,自然地理環境多變化,人口聚集且種族繁多,形成了多樣的織品文化。典藏中有藝術成就及高的歷代緙絲與刺繡珍品。
綠地團龍暗花緞刺繡外套 (烏茲別克/19世紀早期) ↓
展覽以「絲綢故鄉」、「紗籠風采」、「夢幻彩織」、「草原色彩」和「東西交織」等五單元,分別展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和西亞等五個不同區域的織品。最後再以「織染繪繡」單元帶領參觀者認識亞洲各地的傳統織品工藝,進而欣賞亞洲的人文藝術成就。
唐宋以來,日本極喜愛中國生產的高溫瓷器,惟受限於技術和原料,無法自行燒製,只能仰賴進口,僅供上流社會使用。
十七世紀中葉,時值明清易代,伊萬里瓷器趁中國瓷器廢弛之際,在國際貿易上異軍突起,成為歐洲炙手可熱的商品。
來自遠東的伊萬里瓷器,不但是歐洲王公貴族間爭相訂購的珍玩及餐具,也成為妝點宮殿的飾品與外交使節餽贈的重禮。
故宮南院的展品來自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主要是十七、十八世紀外銷歐洲的伊萬里瓷器,並以「伊萬里瓷」、「炫富道具」、「筵席食具、「宮殿裝飾」及「國使贈禮」等五單元,呈現其在航海時代的貨利爭逐中,百餘年的歷史風華。
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展
品茶,是生活、是時尚、是藝術、是文化,也是飲茶人共通的語言。
茶的原鄉在中國,自古發展迄今,已由解渴藥癮,經過唐宋的煎煮點綴,到明清的沖泡慢品,隨著茶葉製法的改變,茶器的使用與品茗方式也隨之變化。漢地飲茶習俗,通過使臣與貿易的傳播,融入蒙藏人民的生活,茶葉需求日漸增加,茶馬古道於焉形成,發展出遊牧民族的飲茶方式與器皿。
唐宋時期,品茶透過日本遣唐使、留學僧侶及商賈自中國傳入日本,並融入當地的文化精神與行茶禮儀,發展成一套嚴謹的日式茶道。明末,福建僧侶又將閩式飲茶法及宜興茶器帶入,結合日本文人清談的飲茶方法,形成了「煎茶道」。
這個展廳依前述脈絡分為「茶鄉—中華茶文化」、「茶道—日本茶文化」、「茶趣—台灣工夫茶」等三個單元,展出院藏茶文化相關文物,呈現各區特有的品茗方式與文化;並藉由明代茶寮、日本茶室及現代茶席等情境空間展示,營造出不同時空飲茶的特有氛圍,讓一般未進入狀況的參觀者,只要有興趣,也能獲得初淺的入門概念。
肉形石—如真似饌 (至寶廳)
「清‧肉形石」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最富人氣的文物之一,材質屬於玉瓍類的碧石。仔細端詳,可見玉石形成過程中豐富層次的堆疊紋理,由底部天然的原石,至頂部的鑽孔、染色,無不透露出自然與人工生動且巧妙的結合。
在工匠的巧思下,冷硬的玉石化為軟嫩「東坡肉」的想像。
蘇軾在黃州時曾寫過〈豬肉頌〉:「待他自然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飽得自家君莫管。」
「肉形石」除反映華夏「人與美石」的關係外,也充分展現飲食文化的特色,無怪乎蘇東坡曾讚嘆:「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雖然「翠玉白菜」已完成階段性任務回台北故宮無緣再見,但看過肉形石之後,也有著令人食指大動的慾望。
故宮南院為鼓勵兒童探索亞洲文化的多元性,於博物館一樓規劃佔地340坪,專屬於5—12歲學童的學習空間-「兒童創意中心」。中心內設有認識亞洲環形劇場及陶瓷、織品、茶文化、亞洲劇場等四個主題互動展示區及亞洲文化特展區。透過多媒體互動裝置、DIY操作、遊戲體驗等方式,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並與南院的展覽經驗產生互動與聯結。很適合親子活動或是小朋友的戶外教學。
本想從兒童創意中心旁的出口去園區晃悠,走至真橋,賞至德湖風光,巧逢施工中只好怎麼來怎麼回去,結束3個多小時的故宮南院之旅,館藏雖不豐,建築與室內設計卻令人讚賞,至美橋扮演著神來一筆的畫龍點睛角色。至於被政治因素干擾的十二獸首將何去何從,不是人微言輕的小老百姓可以決定的,這就是政治掛帥的台灣,誰當家誰說了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