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0日 星期日

2013.06.25 澎湖小旅行 ( 北環-3 :池西岩瀑 )

順著斜坡緩緩而下,「停~~好漂亮的景」,一幅殘缺的美;再拐個彎,在意外的情況下發現一大片珊瑚藤與這藍色屋頂,旅行的第六感自然會帶你走向它。
藍頂的教堂,在池東褐色系的建築群間特別顯眼,加上夏日盛開的珊瑚藤,紅攻勢將教堂團團包圍,浪漫心醉指數百分百不知例雲是否有那瞬間「粉浪漫」的感覺?
教堂和傳統屋舍本是強烈的對比,也不知是否因長時間的相處,竟有了莫名的協調。
 夏日的浪漫心型花 ─ 珊瑚藤

西嶼教會:神聖的教堂有著見證幸福的味道,您感受到了嗎?
在13:40分離開短暫的浪漫,開始覺得還是需要現實的麵包支撐,於是想到剛剛經過的「清心飲食店」。

明明寫著「 用餐請上二樓」,例雲還是跑去人家廚房確認一下...,是曬昏頭了嗎?
 隨意點了幾道菜,嗯!的確爽口「清心」,也很平價。



下樓時才發現,原來這就是行前「阿財哥」一直耳提面命,妳到西嶼一定要去經國先生到過的那家餐廳吃「南瓜米粉」,可是我不知道店名。阿財哥,當你看到這兒時,鐵定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 現在看得到南瓜絲喔!真的好好吃,一大盤才80元。)




從清心飲食店門口往左沒多遠的右側會看到此廟與指標 ,順著前進就可以去擁抱一個美麗的海灣與岩瀑。
西嶼鄉池東村的池西岩瀑,它本是今早在傾盆大雨下支持著兩個瘋子不畏風雨強行出發,想要一睹下雨時,雨水順著玄武岩柱流下,景象彷如一道飛瀑那可遇而不可求的壯觀場面,但,行動止於跨海大橋而作罷。現在已是烈日當空,白雲悠悠的午後 3 點鐘。
不過我倒是覺得玄武岩柱擠壓的形狀,本身就很像一座巨大的瀑布了,下層的石頭是那汪潭水,站立其下,特別能感受到強烈的視覺震撼。



岩瀑旁有著許多魚塭,當退潮時應該可以拍到一些倒影的美麗畫面,很可惜目前是漲潮。↓






我們再往岩瀑頂端行走,見到右邊滿山坡的仙人掌,場面壯觀,這裡的特有名產「仙人掌冰」,待會兒一定要好好品嘗。


例雲忙著在捕捉草地上的小野花,我獨自在崖邊飽覽一道幅度好美好美的海灣,抬頭仰望著藍天,再注視著那剛強的節理,聽著浪花拍打在玄武岩上的樂音,頓時,時間彷如停格在它從滾燙熔岩凝結的那一剎那,直到一聲「妳小心一點」才回過神來。
 哇!上層的石塊好像準備著要溜滑梯參加底下的聚會。↓

 終於有陽光有藍天又有天人菊了,感謝老天的厚愛。




從不同的路徑回到村落, 在某個轉角處遇見一口井,還掛牌呢!
上面寫著「西井腳記事」:「西井」為村民較早期飲用水來源,相傳當時朝廷官員用官旗的旗竿戳成四段,作為井底基座,因此水源不斷,質甜甘美,居民聚落於此,遂成「西井腳」。

咾咕石牆,在歲月的洗禮下,殘留下的是一片片歷史的古老記憶。
用來抵擋強大東北季風的咾咕石矮牆, 是農作物的保護傘。↓

2013.06.25 澎湖小旅行 ( 北環-2 :外安漁翁島燈塔 → 小池角石雕園區 )

北環屬於菊之徑、岩之徑,終點在西嶼鄉的外垵漁港。

全區在信仰中心溫府王爺的眼下,看起來是一個漁業旺盛的漁港,也是個典型的漁村社區。





在外垵短暫停留後回頭往澎 6 線的漁翁島燈塔(西嶼燈塔)探秘去。
指標不遠處一棟已停業的餐廳外牆很吸睛呢!

  

從澎 6 線 1 K處眺望外垵村依勢而建的房舍 ↓

雖然已過盛花期,但美麗依舊,這是出門至今遇到的天人菊中最壯觀的一片,怎能無視她的存在呢?
還有這樣淡雅的顏色 ↓
經過軍營,經過兩名持著步槍的阿兵哥前面,終於看到隱藏在小路盡頭的漁翁島燈塔,門口左側一個桃紅色醒目的「幸福郵筒」,成了遊客最想依偎的目標。
開放時間:(星期一內部整理不開放)
● 夏令時間:04‧01→10.31 ( 09:00 ─ 18:00)
● 冬令時間:11‧01→03.31 ( 09:00 ─ 17:00)

漁翁島燈塔簡介:
漁翁島燈塔又稱西嶼燈塔,為澎湖二級古蹟,係英國土木工程師韓得信(DAVID M. HENDERSON )1874 (同治13)年設計,次年8月興工,年底完成,是台澎地區創建最早的西式燈塔,也是台灣最早的預製建築。基地上原有的中國式的「西嶼古塔」,1778 ( 乾隆43 ) 年台灣知府蔣元樞及澎湖通判謝維琪捐資重建七級浮屠,稱為「西嶼燈塔」;塔前建天后宮(現已拆除)總稱「西嶼塔院」,目前所存的「石葫蘆」便是當時的文物。
漫步在台灣地區最早的洋式燈塔園區,西式洋樓、雪白的咾咕石圍牆都足以感受到一股強烈的希臘風或者說是普羅旺斯的味道。
漁翁島燈塔是拆除西嶼燈塔後重建的西式燈塔,塔身為向上微縮的鑄鐵空心圓筒,立於花崗石台基上,塔內設置螺旋梯,塔上設圓形燈罩及風標並安鑄鐵平台及欄杆。
霧砲:係清代中葉舊石造燈塔時期所設,於黑夜或海上起霧時,鳴砲以示警船隻小心航行。三尊大砲當中,口徑最小的是德國製的七五公釐後膛山砲,其餘兩門則皆為英國製的前膛鑄鐵大砲。↓
庭院內有三塊保存完整的石碑,分別是1778年所立的《興建西嶼塔燈碑記》、1779年的《建修西嶼塔燈落成碑記》,以及1828年《西嶼塔燈碑記》。↓




地圖上印著「西嶼落霞」,可見漁翁島燈塔旁的斷崖是欣賞西嶼夕陽最佳的景點,夏日黃昏應該有不少情侶、攝影者、散坐在燈塔旁的草地上觀賞夕照將海面染金,在早起的星子目送下緩緩落入海心吧!。

  


展覽室:園區內比較特別的有燈塔文物陳列館,牆上滿滿都是郵票上曾經出現的西嶼燈塔風華...,檯面上則有模型等,下階梯時站在門邊賞燈塔,有著另一種風情。


漁翁島燈塔旁邊除了雄偉的斷崖地形以外,廣闊的西嶼草原是另一種美,草原上常常見看放牧的牛群結隊吃草,藍天綠地搭配不怕生的牛群以及雪白的燈塔建築,這就是歐洲田園風在西嶼重現。
                                                                                                         


回程時經過內垵村,被一個「塔公塔婆」標示牌所吸引,順著指標一探究竟。
西嶼鄉內垵聚落的東西、北與西南面皆為坡地,西面低斜入海,形成一個天然破缺,常有天災。另者,西北方有一處天然暗礁「海瀨礁」,與北方陸地「鱟仔尾」之間恰好形成一箭狀,並朝內垵聚落直射,居民認為是災難的導因,於是呂姓望族在清道光24(1844)年興建兩座石塔予以鎮壓此天然地貌,並藉此保護居民安全,塔公塔婆於2000年登錄為縣定古蹟。
塔公塔婆為實心圓形椎狀建築,塔公高大雄壯,高約11公尺。
塔婆較小,約6公尺高,兩塔相對而立,中間有石牆相連。


內垵觀音山:位於北港南側的海崖邊,崖邊原有一座玄武岩柱群,高度約在 2 公尺左右,宛如大樹幹,從遠處眺望形似觀音佛祖神像。觀音神像南北各有 9 支石柱聳立,彷彿十八羅漢排列在兩側,因而被稱為觀音山。此處玄武岩為鹼性,岩性緻密黝黑,由海上觀望尤其醒目,因此內垵漁民常言:「未見著菜頭埔,先望見觀音山。」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漁民會準備供品在此祭祀這座他們心目中的靈山。(菜頭埔頂是內垵村的最高點)

路邊的老房子是立體畫、是色彩厚重的油畫...,只要你喜歡,它都願意被你收錄保存。


只要一點巧思,浮球都能化身為可愛的卡通,風華再現。↓

12:57分,往池東尋找流動的黑色玄武岩時,被路邊這片零遊客打擾的靜謐石雕園區絆住,又是天人菊牽的線...。


就讓園區多兩尊彩色雕像吧!在午後 1 點鐘。

石雕散置在廣大草坪上,只能就近找幾個做到此一遊的代表,無法多耗,實在是太熱了,免得中暑在此。
例雲真是配合度高的 Models 

這座石雕似乎在強調:我可是正港的澎湖絲瓜,10稜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