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環屬於菊之徑、岩之徑,終點在西嶼鄉的外垵漁港。
全區在信仰中心溫府王爺的眼下,看起來是一個漁業旺盛的漁港,也是個典型的漁村社區。
指標不遠處一棟已停業的餐廳外牆很吸睛呢!
從澎 6 線 1 K處眺望外垵村依勢而建的房舍 ↓
雖然已過盛花期,但美麗依舊,這是出門至今遇到的天人菊中最壯觀的一片,怎能無視她的存在呢?
還有這樣淡雅的顏色 ↓
經過軍營,經過兩名持著步槍的阿兵哥前面,終於看到隱藏在小路盡頭的漁翁島燈塔,門口左側一個桃紅色醒目的「幸福郵筒」,成了遊客最想依偎的目標。開放時間:(星期一內部整理不開放)
● 夏令時間:04‧01→10.31 ( 09:00 ─ 18:00)
● 冬令時間:11‧01→03.31 ( 09:00 ─ 17:00)
漁翁島燈塔簡介:
漁翁島燈塔又稱西嶼燈塔,為澎湖二級古蹟,係英國土木工程師韓得信(DAVID M. HENDERSON )在1874 (同治13)年設計,次年8月興工,年底完成,是台澎地區創建最早的西式燈塔,也是台灣最早的預製建築。基地上原有的中國式的「西嶼古塔」,1778 ( 乾隆43 ) 年台灣知府蔣元樞及澎湖通判謝維琪捐資重建七級浮屠,稱為「西嶼燈塔」;塔前建天后宮(現已拆除),總稱「西嶼塔院」,目前所存的「石葫蘆」便是當時的文物。
漫步在台灣地區最早的洋式燈塔園區,西式洋樓、雪白的咾咕石圍牆都足以感受到一股強烈的希臘風或者說是普羅旺斯的味道。
漁翁島燈塔是拆除西嶼燈塔後重建的西式燈塔,塔身為向上微縮的鑄鐵空心圓筒,立於花崗石台基上,塔內設置螺旋梯,塔上設圓形燈罩及風標並安鑄鐵平台及欄杆。霧砲:係清代中葉舊石造燈塔時期所設,於黑夜或海上起霧時,鳴砲以示警船隻小心航行。三尊大砲當中,口徑最小的是德國製的七五公釐後膛山砲,其餘兩門則皆為英國製的前膛鑄鐵大砲。↓
庭院內有三塊保存完整的石碑,分別是1778年所立的《興建西嶼塔燈碑記》、1779年的《建修西嶼塔燈落成碑記》,以及1828年《西嶼塔燈碑記》。↓
地圖上印著「西嶼落霞」,可見漁翁島燈塔旁的斷崖是欣賞西嶼夕陽最佳的景點,夏日黃昏應該有不少情侶、攝影者、散坐在燈塔旁的草地上觀賞夕照將海面染金,在早起的星子目送下緩緩落入海心吧!。
展覽室:園區內比較特別的有燈塔文物陳列館,牆上滿滿都是郵票上曾經出現的西嶼燈塔風華...,檯面上則有模型等,下階梯時站在門邊賞燈塔,有著另一種風情。
漁翁島燈塔旁邊除了雄偉的斷崖地形以外,廣闊的西嶼草原是另一種美,草原上常常見看放牧的牛群結隊吃草,藍天綠地搭配不怕生的牛群以及雪白的燈塔建築,這就是歐洲田園風在西嶼重現。
回程時經過內垵村,被一個「塔公塔婆」標示牌所吸引,順著指標一探究竟。
西嶼鄉內垵聚落的東西、北與西南面皆為坡地,西面低斜入海,形成一個天然破缺,常有天災。另者,西北方有一處天然暗礁「海瀨礁」,與北方陸地「鱟仔尾」之間恰好形成一箭狀,並朝內垵聚落直射,居民認為是災難的導因,於是呂姓望族在清道光24(1844)年興建兩座石塔予以鎮壓此天然地貌,並藉此保護居民安全,塔公塔婆於2000年登錄為縣定古蹟。
塔公塔婆為實心圓形椎狀建築,塔公高大雄壯,高約11公尺。
塔婆較小,約6公尺高,兩塔相對而立,中間有石牆相連。只要一點巧思,浮球都能化身為可愛的卡通,風華再現。↓
12:57分,往池東尋找流動的黑色玄武岩時,被路邊這片零遊客打擾的靜謐石雕園區絆住,又是天人菊牽的線...。
就讓園區多兩尊彩色雕像吧!在午後 1 點鐘。
石雕散置在廣大草坪上,只能就近找幾個做到此一遊的代表,無法多耗,實在是太熱了,免得中暑在此。
例雲真是配合度高的 Model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