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6日 星期六

2013.03.26.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新館由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於2006年竣工開放,緊靠拙政園和太平天國忠王府。貝聿銘先生以擅長設計博物館而享譽全世界,他說:在這一地塊上設計博物館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戰,因為,既要有道統的東西,但又一定要有創新。所謂道統的東西就是要運用道統的元素,讓人感到很協調、很舒服;最後,按照貝聿銘先生的設計思想和專家組提出的「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思路,結合了蘇州建築風格,把博物館置於院落之間,使建築物與其周遭環境相協調。博物館的主庭院等於是北面拙政園建築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白色粉牆成為博物館新館的主色調,以此把該建築與蘇州道統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而那些到處可見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頂和窗框被灰色的花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統一色彩和紋理。
入館參觀前得通過「安檢」
「免費參觀」倒是一種相當有智慧的鼓勵行為





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於蘇州道統的坡頂景觀 ─ 飛檐翹角與細緻入微的建築細部。然而,新的屋頂已被重新詮釋,並演變成一種新的幾何效果。玻璃屋頂將與石屋頂相互映襯,使自然光進入活動區域和博物館的展區,過去的木粱和木椽構架系統被現代的開放式鋼架構、木作和塗料組成的頂棚系統所取代。


形式上,地塊已分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處、大廳和博物館花園;而西部為展區;東部為現代美術畫廊、教育設施、茶水服務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該部分成為與忠王府連接的實際通道。


這就是貝聿銘先生集畢生的智慧和感情為他的家鄉蘇州設計博物館,也是他退休前的封刀作品,被他視為「最親愛的小女兒」。





以壁為紙,以石為繪的創意山水園。



博物館處處可見三角形、菱形和平行四邊形等幾何圖案,還有無數並列的直線條所營造出的律動。而在頂棚和山牆上大量運用了玻璃,這不僅使得展區更加明亮,也使建築物更顯通透。

東部輔展區,廊道盡頭設紫藤園和休憩茶區。
整個建築物的基調是灰白雙色,正是蘇州粉牆黛瓦的傳統色,與傳統民居相似,在現代幾何造型中展現出錯落有致的江南特色。  


 






博物館處處反映了貝聿銘「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築物上,呈現了中華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之設計理念。


借鑒了蘇州古典園林的風格,庭園中的竹和樹,姿態優雅,在建築剛柔相濟的對比中,產生了和諧之美。



水,在博物館的設計中也是個重要元素,雖有別於古園林造景手法,卻富新意。

貝聿銘的名言:「讓光線來做設計」。他採用中國傳統建築中老虎天窗的手法,將天窗開在屋頂的中間部位,使自然光線透過木貼面的金屬遮光條交織的光影,進入博物館的活動區域。光線經過色調柔和的遮光調節和過濾,產生層次變化,彷彿能讓周圍的線條流動起來,入詩入畫,妙不可言。


館中一隅的「墨戲堂」,是根據宋畫複製的宋代草堂。一間古樸的茅草屋,明式條案,文房四寶、壁懸字畫、格子木窗,透出滿眼秀竹。參訪時巧逢一、二孩童戲耍於庭中,思緒即刻被拉回那遙遠的童年鄉下情景,情趣無限啊!



●參觀時間:2013.03.26.上午09:45 ─ 11:00
 ( 展品太多, 不贅述)
11:10分由出口處進入「忠王府」巡禮 ↓
忠王府是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於1860年—1863年統治蘇州期間,佔用拙政園部分地基,為自己建造的一所豪華的王府建築,位於現在的蘇州市東北街。
李鴻章率領淮軍攻佔蘇州以後,這裡改為江蘇巡撫衙門,現在是蘇州博物館館址的一部分。裡頭所保存下來為數不多的太平天國時期建築遺存中屬於規模較大的一座。


2011年貼上標籤的「盤槐」,樹齡為290歲。 ↑  ↓








  
11:20分從正門離開忠王府,街上的「法國梧桐」還處於落葉期,襯上陰霾的天空,蒼茫中不見春色,仍有著蕭瑟的淡淡冬意。



●路的盡頭就是下一個景點「拙政園」,我們閒散地一路晃過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