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誤打誤撞走到錫惠公園的錫山大門(非昨日走過的惠山古鎮照壁),已經入園了,只好買了門票(10元),看著景區遊覽圖,好長一段路耶!萬一路上又被小花小草絆住腳,那豈不是要眼看夕陽落到千山之外了,還好走沒多遠就碰到了遊園車,車上只有一對年輕人。
【錫惠公園】峰疊巒秀,翠拔藍天,錫山、惠山隔映山湖相望,湖內可划槳盪舟,飽覽滿園秀色,師傅說此時「杜鵑園」內滿園盛開的杜鵑花連綿不絕。而作為吳錫城市標誌的龍光寶塔巍然聳立在錫山之巔,湖光塔影,相映生輝,乘坐錫惠索道可到達全市最大的戶外觀光平台惠山頭茅峰,一覽無錫旖旎風光…。(所以面積廣大的錫惠景區,是可以讓你消磨無事的一整天。)
遠處的【九龍壁廣場】是錫惠公園舉行大型活動的場所。九龍壁由壁座、壁身、琉璃瓦頂三部分組成,彩陶燒制,以花崗岩為基座,金星綠琉璃瓦頂,全長26.71米,高4.09米,九條龍分紅、黃、綠、白、青、紫、藍、橙、赭九色,奔騰飛舞,神態各異,由宜興均陶廠精製而成。
應該是到青山西門停車場附近吧!車上的年輕乘客在此下車,帥哥說要到停車場的轎車去拿錢,把美女暫留遊園車上當人質,之後人質也跑了,師傅跟著追了過去,我們也沒閒著癡等,趕緊趁機下車拍路邊的杜鵑花。(天下事無奇不有,見怪不怪。)
16:25到錫惠景區入口「勝地名泉」,指的應該是「寄暢園」與「天下第二泉」吧!寄暢園是中國名園,它清幽高逸的意境使康熙與乾隆12次南下,共15次到此遊覽,留下「山色溪光,玉戛金欉」御筆。一曲悠揚的「二泉映月」,讓多少遊客因它而去天下第二泉,泡上一杯二泉茶。1500多年過去了,多少樓台煙雨中的南朝古剎惠山寺依然晨鐘暮鼓,法幢高樹,成為到無錫必遊的一個著名景點。可惜我們還是過門不入,往古鎮老街漫遊去….。
古街漫遊路徑為:惠山橫街(入)→寺塘涇河道(龍頭河)的上河塘(街)→寶善橋→下河塘(街)→惠山直街→從「惠山古鎮照壁」(出)
「人傑地靈」牌坊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相傳為邑人鄒迪光退隱後,他的門生為標榜他們的老師而建豎,也稱「千人報德坊」。20世紀五十年代因殘毀被拆除,2008年春在原地附近挖出大量石構物件修復而成今日模樣,它聚惠山山水人文之精粹,具有重要性的歷史人文價值,是惠山古街的地標性景點建築。↓
【寄暢園朝房】大門位於惠山橫街,朝房為封建時代百官上朝前休息的地方。清康熙、乾隆兩帝,分別六次南巡,七次到無錫,每次抵錫必到惠山,臨幸寄暢園。此房為當時地方官員迎候皇帝,提前集中在此恭候之處。故借用「朝房」名稱,稱「寄暢園朝房」,實際使用次數只有十多次。
【老家記憶】市民捐贈物品陳列館 ↓
【楊四褒祠】留耕草堂,祀楊菊仙與楊菊人。原為建於光緒八年的楊氏別墅花園,光緒十二年,由楊藝芳改別墅為祠堂,紀念其父母,叔嬸,故稱楊四褒祠。↓【美人靠】一個令人無比神往的名字。直覺的想它,或許也就是一副靠墊,一張雕花的座椅。其實不是,美人靠獨屬古徽州。在古徽州的天井四周,有一圈迴廊,廊下有欄杆,有畫柱,舊社會深閨裡的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空對著巴掌大的一片天,心中萌動的情愫何以消解,美人靠就是突破口。而一個「靠」字,消解了她們的寂寥,寬慰了她們焦灼的心靈。當時的美人靠也算得上半個媒人,是每個古徽州的女子最早的「望夫台」。
一抹斜陽使牆面突然耀眼起來。↓
惠山古鎮最大的特色是祠堂多、牌坊多。這些依山而建的祠堂,是千百年來以無錫的世家望族為主的各宗族長期在這裡進行宗祠文化建設所留下的歷史遺跡。按古禮.凡祀帝王先師的祠稱為宗廟.而祀公候、先賢的稱為祠,這些宗祠均為官廟公祠。只有宗族為先祖所建的祠廟,才是通常真正意義上的祠堂。
【許顯謨祠】祀北宋「維揚四俊」許文懿公許德之 ↓【惠山泥人】燦爛絢麗的民間藝術,雅俗共賞。
惠山泥人始於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餘年歷史嘍!是無錫著名特產之一。是當地藝人取惠山東北坡山腳下離地面約一公尺以下的黑泥而特製的。其泥質細膩柔軟、搓而不紋、彎而不斷、擀而不裂。那些造型飽滿、線條流暢、色彩鮮豔、情趣盎然、雅俗共賞的惠山泥人是藝人們幾百年來,保留傳統、不斷創新孕育出了巧奪天工、燦爛絢麗的民間藝術。那一對憨態可掬的無錫大阿福,阿喜是家喻戶曉的代表。別以為古鎮上有喜事,這只是商業行為之一,年輕不留白…。↓
我真的不是人
我不是永不凋謝的塑膠花,我是朝氣蓬勃的杜鵑花。↓
從這個方向看,寺塘涇河道 (龍頭河) 的左側是上河塘(街),右側是下河塘(街)。
寺塘涇看去像是一條斷頭小河,但它的水脈一端連著大名鼎鼎的京杭大運河,另一端連著惠山,當地人也把它叫做龍頭河。寺塘涇河道上,停著一艘縮小版的仿建乾隆南巡禦船。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每次都到江南勝地無錫,而乾隆到達無錫的惠山時,御船就停靠在寺塘涇的下河塘岸邊。
可是,這麼窄的河道,當時乾隆爺的大御船是否只進不出呢?(難掉頭)↑
山在不遠處,流水在腳邊,山水之間的,是有著雕花砌欄的古派民居。沿著河道而行,眼睛幾乎被道路兩側的古祠全然佔據。惠山的祠堂不似江浙它處的古祠堂般占地寬廣、建制宏偉。古鎮裡的祠堂,外表看來,幾乎與江南傳統民居無異。
下河塘這幢西洋建築也是一個祠堂【楊藕芳祠】,始建於1919年。祀主是洋務運動的宣導者、資本主義工商業發起人。(等到17:50踏訪至此時,店家都打烊,青石板路上已經人聲消散,只聽得腳步聲。)
一切舊居老屋雖然空蕩蕩一片,慶幸的是還保留著原始樣貌;就連河水也只在微風下才懶懶泛起漣漪,把映在河面上的樹木倒影搖醒過來。
敢問這位娘娘欲往何處?↓
【溪山第一樓】由元至正八年(1398)強可仕歸老還鄉所建,原是紫陽書院舊址,又名朱文公祠,主祀我國理學大家朱熹,並摹朱子「溪山第一」為匾。溪山第一樓「出則忠」,另一面是「入則孝」。
溪山第一樓旁的磚雕門樓,門樓上刻著丹壑雲流 ,有著精美的磚雕。老舊的門環上扣著光亮的鎖頭,從門縫裡往內窺看,應該是有整修的打算。 ↓
沿著人字行青石板路而行,每走幾步,便有祠堂引人駐足。而在古祠堂群中穿行,猶如行走在茫茫歷史之中,每一處牌匾,每一間古屋,儘管大門深鎖著,卻都有著相當的淵源與故事。
上河塘【忠節祠】,原系九峰禪院 , 趴在忠節祠外牆的磚雕花窗上朝裡看,裡邊好像還在改建中。
從這裡望過去是燒香浜河道,近處是建於民國十年的王家橋,遠端的是臨津橋,這條河道是新挖的,連通寺塘涇和燒香浜。從上河塘(街)看寶善橋 ↓
寺塘涇的盡頭,是連結上、下河塘(街)的【寶善橋】,寶善橋是在2009年9月時,全新復建的一座單孔石拱橋。↑↓從下河塘(街)看寶善橋 ↓
站在寶善橋上往這邊看,已是惠山古鎮週邊的古華山路區域了。
寶善橋堍的下河塘(街)口,是背依錫山的【惠山園】。惠山園的前身是1929年建成的公園。惠山園門前的石雕,不是大眾化的石獅子,而是很賣萌的兩頭麒麟。(開放時間要門票)
2008年時,在原址改建成徽派園林特色的李公祠,祭祀晚清名臣,洋務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李鴻章的弟弟─從以文帶武的朝廷帥才淪為鄉間大財主的李鶴章。
大部分古建築房門緊鎖,透過門縫依稀可見屋內空蕩蕩一片,雜草叢生。顯見的是剛剛將屋主清理出戶,還未來得及修復佈置。
惠山園旁的沿河美人靠廊篷【迎嵐】口→【漾水】口此時,寺塘涇兩岸,綠瑩瑩、靜幽幽。
從【漾水】這頭拍攝 ↓
左圖是【迎嵐】口,右圖是【漾水】口。↓
無錫毫茶是江蘇省茶葉中的新秀,范點了這杯25元的茶,印象裡老闆好像說是「碧竹」,而非毫茶。茶葉形狀很特別,比較像竹心,我這與茶說不上話的人實在不知如何形容它,只知聞起來清香,范說那種回甘的感覺很棒,喜歡就好。
在台灣幾乎絕跡的保溫瓶,大陸的民間還是盛行著,看著它們就想起小時候…。
在古鎮河岸邊,點一杯茶,就是點一份閒情逸致。
燒香浜河道 ↑ ↓
步下臨樂橋,是一片幽深寧靜的巷弄。
巷口,就是露天財神閣 (17:37)。↓
小巷盡頭,竟是昨日踏訪過的惠山直街 ,惠山直街街長巷深的古韻原貌已逐漸恢復↓ ↑
我是趁有人在品茗,枕水茶緣;有人還迷戀在沿河廊篷時,穿越巷弄探勘回去飯店的路,順便尋寶,所以必須再回「陸氏茶葉」與她們會合。
惠學士祠大門對面,照壁牆上的雕刻。照壁是印證了惠山古鎮悠久歷史文化的另一亮點。↓巷道裡的馬頭牆、風火牆屋脊和形制各異的脊飾,在夕陽餘暉裡的映襯下,如同一幅長卷水墨畫,令人歎為觀止。
從這邊兩牆夾弄內,可以遠眺到錫山山頂上的龍光塔。
喜歡那自然流露於眉宇間,泛於嘴角間的幸福感。↓
晚餐的店名沒看清楚,2人一組,點了湯麵、餛飩、小籠湯包分享 (16元/人),挺好吃的,服務也蠻好,要碗給碗,不慍不火的,覺得湯頭有點重,要開水竟然給一個大保溫瓶自己加…。「五裡香塍」,舊稱五裡街,又稱綺塍街,是舊時無錫城到惠山去必走的一條大道。清鹹豐六年(西元1856年),邑貢生竇承焯重修綺塍街,廢坊補書坊額,曰「五裡香塍」─香指花香,塍指田間。此處自元始便「一株楊柳夾枝桃,紅綠相映五裡遙」。明初浦長源有詩雲:「出郭樓台三四裡,遊人不得見山容」,又有民謠雲:「惠山街,五裡長,踏花歸,鞋底香」,「惠山五裡街,雨後著新鞋」。↓
【錫山龍光塔】關於龍光塔,有這麼一段歷史傳說:明朝正德初年,禮部大臣昆山人顧鼎臣,遊覽錫惠勝景後說;「惠山是龍身,錫山是龍頭,無錫所以自南宋以來長期無狀元的原因,是龍頭上無角的緣故。」聽了這位大臣的話,人們信以為真,於是後人就在錫山頂上建了一座實心的石塔。此後幾十年仍沒有人中狀元,於是有人又提出「龍以角聽,塔中宜空」。因此又在萬歷二年(1574年),建成七層八角的樓閣式磚塔,並由當時常州知府施觀民取名「龍光塔」,寓意龍光普照。龍光塔建造以來,屢次被毀。1924年重修時把塔改成鋼筋混凝土結構,塔頂鑄重1.5噸,高2.85米銅剎,塔的高度也增加到32.3米。1992年又一次加固,糾正傾斜,把墻面由杏黃色改成深紅色,使古塔更為挺拔端莊,英姿煥發。
十五的滿月掛在夕陽餘暉的天邊 ↓ ↑
老街彷彿貼在一張漸層的細卡紙上
到無錫的第一天是由惠山直街開始,結束也是(19:00)。天空由淡藍轉橙再變紫後漸層……。遊客從熙來攘往到消散,當柔和的夜燈點起,走在石板路上的行人已寥寥無幾,這山水間的古鎮也趁此呼吸吐納,釋放出清涼與靜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