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世界七大奇跡,吳哥帝國登峰造極的建築藝術--小吳哥Angkor Wat。
經過不知名稱的建築,外牆上的蒂娃妲女神Devatas有著端莊的身姿。
吳哥寺約建於1113-1150年間,由蘇耶跋摩二世所建,它並非我們習慣的佛寺,而是以印度教文化為基底,供奉印度神祇毗濕奴Vishnu,13世紀後期,混合了佛教形象,同時存在著豐富的庶民生活場景。
雕飾精美的蛇欄杆則是連接人與天界的橋樑,欄杆上的7頭蛇,象徵著7色彩虹。
吳哥並非一個「窟」,窟這個字或許是Angkor Wat的「Wat」,此字在南傳佛教中是「寺廟」,但跟粵語的「窟」讀音相近,也許因此中文就被翻譯成「吳哥窟」了。「窟」會讓人想起石洞,但吳哥遺跡大多數都在築在平原上。
「吳哥寺」又稱小吳哥、吳哥窟。是吳哥古跡中前幾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建築,因此也被作為整個古跡群的總稱。位於柬埔寨大吳哥城南的一座小型聖城,在暹粒市北5.5公里。長
1.5公里,寬1.3公里,因占地面積比大吳哥城小得多,俗稱小吳哥,是吳哥時代藝術鼎盛時期的代表建築。每個門框旁都是蒂娃妲女神Devatas,風格各異,引領著我們進入眾神的世界。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後,觀光的遊客從1993年的7500人次,迄至2007年已達250萬人次,吳哥窟已成為旅遊勝地。100多年來,世界各國也投入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
吳哥寺結合了高棉歷代廟宇建築的兩個基本的元素:立體廟山的多層方壇和平地廟宇的迴廊。
廟山由三層長方形有迴廊環繞的平台組成,層層高疊,形如金字塔,象徵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山,是人世通往神界的通道,也是眾神的住所。
寺廟山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三道迴廊象徵須彌山所在地的土、水、風;廟山周邊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徵環繞須彌山的鹹海。
朝聖人數管制下,必須排隊領證。沒有鐵梯沒有扶手之前,在通向心靈修行的石階上,想必是戰戰兢兢的匍匐而上,因為越往上越顯陡峭,攀爬的過程中,吳哥建築應該會轉換成信仰的力量。
從頂端眺望,可將建築物的方位一目了然。
登上中央塔廟往下望去,成完美對稱的吳哥寺盡收眼底,可以感受吳哥帝王昔日的威風。在大自然的襯托下,幾百年過去了,早已人事全非,而宏偉的建築卻依舊雄姿英發的屹立在這片土地上,讓人不禁為這偉大的傑作而屏息。
奉祀毗濕奴的吳哥寺,在14-15世紀時君主改為大乘佛教信仰,不僅是中央塔廟裡的毗濕奴神像紛紛被改為佛像,在第2和第3層迴廊間的千佛殿,就曾置滿上千尊佛像,幾經宗教變革,現在只有幾尊佛像。
塔廟高築在基台上。
塔廟高築在基台上,外部飾以繁複的浮雕和立像,外觀看來厚重拔高,象徵印度教宙觀裡崇高的「山」,有著仰之彌高的意涵。塔廟內部供奉著神像,顯得格外神秘,這裡並非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只是神明的居住地。
吳哥的迴廊採雙層廊簷,因其拱頂的建築方式是以石塊往上漸次堆疊收口,逐漸形成尖拱頂,這種建築方式在結構上有其支撐點不穩的缺陷,稍有損壞就完全崩塌,才演化出雙層迴廊的形式,也就是在原拱頂長廊外,加建一道半拱頂廊道,也增加了遮蔽空間,形成了建築的特色之一。
很想知道這位憑欄遠眺的師父,所思所想為何?
在吳哥寺這個田字型中庭裡,據載曾供奉了上千尊佛像,經過幾度宗教變革和赤柬統治時期的破壞,現僅存幾尊。今天這裡聚集許多信眾,所以只有遠觀。
吳哥寺以頂層塔廟的門楣和三角楣的浮雕最為精彩,內容都來自史詩《羅摩衍那》。
阿普莎拉Apsara仙女的上身赤裸,腰肢纖細,她們的手指就像一片片的花瓣綻放。
仙女常常捏著食指、大拇指,做成花的蓓蕾形狀,放在下腹肚臍處,表示生命的起源。其他三根手指一一展開,向外彎曲,或是花瓣向外翻捲,花開放到極盛。然而,手指也一一向下彎垂,是花的凋謝枯萎。每一根柔軟的手指,都訴說著生命的領悟,傳遞著生命的信仰。↑
據統計,吳哥寺裡的蒂娃妲女神Devatas和阿普莎拉仙女Apsara多達1500多尊,髮型式樣也有36種,所以處處可品味她們的美。第二層迴廊內側是聚集之處。
點綴在窗戶間及廊柱上的美麗蒂娃妲Devatas女神和「阿普莎拉Apsara仙女」,是吳哥藝術的另一個成就;頭頂華麗繁複的頭飾、腰繫線條俐落的裙擺,或端莊站立或搔首擺臀或三五成群共舞,彷彿只要音樂響起,大夥便起而漫天飛舞…。
在柬埔寨寺廟建築裡,每個塔廟或門樓的入口處上方,都有雕刻精美的浮雕,內容多半與該寺廟供奉的主神有關,或與對應方位的神明相關的傳說故事。
窗戶上裝飾著一支支的仿木柱結構,仔細瞧瞧,也是都以7為單位,呼應著與蛇欄杆上的7頭蛇,都象徵著彩虹,連接天堂與人間。
「寺廟山」:塔廟發展到極致後所形成的寺廟山。由最外層往內,層層架高。整個吳哥寺在型貌上便是由許多山峰連綿而成的山脈,以頂層的中央塔廟為最重要。每層建築已連續長廊和門樓、角樓形成近四方型的結構。最高的平台上建了5座塔廟,排列成梅花狀,象徵須彌山上的5座高峰。
離開中央塔廟後先到商店街喝椰子汁,清涼一下。
利用休息的空檔再度折回迴廊。滿滿的壁雕在訴說著印度教的神話故事,這些都極具歷史和藝術價值,是吳哥寺的一大看點,對於有興趣者,仔細欣賞一天都不夠。
迴廊上刻滿了精細的淺浮雕壁畫,是吳哥藝術的精華、驚世之作。內容主要是描繪毗濕奴及其化身的故事,因為吳哥寺是獻給毗濕奴的神廟。
水塘除了具有儲水和排水功能外,也是拍攝吳哥寺水中倒影的最佳角度。
藏經閣 Library是吳哥宗教建築裡最常見的一種建築類型,通常為獨立的長方形建築,其實際功能至今不明,也許是在建築大型神廟時,作為設計時規劃和討論的場所,同時也是雕刻基石碑銘的所在;以前或許也曾收藏了以草葉所書寫的宗教書籍。
導遊建議我們構圖時將遠景的3座塔樓一併入鏡,才是佳作。
吳哥寺在每重迴廊與中軸線的交界處各有一個出入用的門樓,這是柬國神廟建築裡的一大特色。門樓通常呈十字型,與迴廊交接的方向延伸較長,十字結構中央的塔樓頂有點兒像倒置的蓮花花苞。
西向最外層迴廊出入口就有5座門樓,正中央最高大,僅供國王和皇室成員出入;兩側較低矮為官員專用;最外側的門樓最低,為庶民和大象的進出口,為使大象方便,這個門樓沒有階梯。
環繞四周的護城河則象徵陸地周邊的海洋。護城河寬約200公尺,水源引自星粒河,護城河不只有防禦功能,也是吳哥精密水利工程,可用於乾季儲存用水和雨季疏洪之用。
「蛇神那迦」是印度神話裡的雨神和水神,在以農立國的柬埔寨籍具重要地位,多半以3、5、7、11顆頭的形象出現。吳哥寺從西向大門進來的引道長350公尺,架高約1.5公尺,兩側都是蛇欄杆,欄杆上是7頭蛇,昂首在陽光下,形似眼鏡蛇,但三角形的頭上還有角和冠,神似中國神話裡的龍。7頭蛇象徵著7色彩虹,彩虹是印度神話中天界與人世(吳哥寺外面)的橋樑。。
望著車窗外一路送行的夕陽,突然領悟到:美,是一種消失的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