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2015/09/09-3蘇州-藝圃 (散遊慢逛-上海/蘇州/泰山/青島7日)

走!去探訪一個小巧幽靜的園林─藝圃


午餐在東北街一家餛飩店祭五臟廟時,老闆熱心的推薦我們去走訪一個幽靜的小園林,並指引路徑。於1500餐畢出發,在小巷弄下車後就如瞎子摸象般,多走了一小段路,印證了「殊途同歸」以及體驗到需要經過一番悉心尋找才能見到其真面目的另一種樂趣。1524終於找到城市中的一片淨土的售票口,買了在中國所有園林中個人以為最便宜的門票(10)





我們的踏訪路線:
門廳→乳魚亭→愛蓮窩→世倫堂→博雅堂→延光閣→響月廊→小橋→乳魚亭→出口
門廳

紫藤小徑

藝圃簡介: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為袁祖庚「醉穎堂」。後為文徵明之孫文震孟購得,更名「藥圃」。清初,名士姜如農重予修葺後,更名「頤圃」,又名「敬亭山房」,後由其子姜實節易園名為「藝圃」。
藝圃由幾代人營建,頗具規模,且幾代園主均為氣節高尚之士,成為明末清初蘇州園林中名聲最大者。此後藝圃屢易其主,經歷如下:
●道光19年(西元1839年)園歸綢業公所,改稱「七襄公所」,藝圃現有建築多為當時所建。
●太平天國時為聽王陳炳文住地,引入湘蓮,為蘇州之冠。
1950年後,藝圃先後淪為機關,劇團,藝工社用作託兒所,車間倉庫之用,住宅散為民居,使藝圃範圍不斷縮小。
1963年,藝圃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蘇州市人民政府遷出工廠,修復藝圃。198410月竣工驗收,歷時兩年,耗資50萬元/RMB
1995年,藝圃被列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通過門廳紫藤小徑後,站在「乳魚亭」,整個園子便一覽無餘,山洞,小橋,居室…,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比起那些人滿為患的景點,藝圃更像是一個江南的小家碧玉。
午後的陽光斜灑,若有閒情,慵懶的坐著,便是最好的享受。
乳魚亭:乳魚即小魚。乳魚亭是明代遺物。其四角亭,單簷攢尖,西,北,南三面臨水,井字形天花,隱約可見早期彩繪痕跡。柱間下部砌半牆,上部設鵝頸椅(吳王靠、美人靠)。是一個可觀游魚、餵魚,人魚相樂之亭。只要不學莊子和惠子在濠水橋上論辯「知魚之樂」就行。

愛蓮窩:取自宋人周敦頤《愛蓮說》。此建築與暘谷書堂一起同是姜埰長子安節讀書講學之所,取愛蓮之名也表達主人不與滿清同流合汙之意,因此姜埰二子安節與實節終生未出仕。

兩岸柳蔭多,中流荷氣爽。


世綸堂:為住宅前廳。堂名為文震孟所起。文震孟為文徵明的曾孫,在明朝時期,父子或祖孫相繼在中書省任職的稱為「世掌絲綸」。堂名為「世綸」,想傳達的應該是文氏家宅的特色。

「執義秉德」門樓帶有治家道德格言性質,也是園主的道德寫照吧!

博雅堂:又名念祖堂(寓不亡明之意),是園中的正廳。屋宇宏敞質樸,廳堂陳設五樸典雅,是當年園主會見賓客,縱論古今,吟詩舞墨之處。
延光閣:水榭原位置為主廳博雅堂前平臺。延光之名取自阮籍《大人先生傳》中「養性延壽,與自然齊光」,寓延年益壽之意。延光閣坐北朝南,面闊五間,南部架空淩於水面。頂面為卷棚頂,是蘇州園林中最大的水榭,現在被闢為茶室,裡面經常是老人們在喝茶打牌聊天。真羨慕蘇州的長者,能有這麼一片可閒磕牙的山水天地啊!



窄門:請身材略為魁梧的堂弟當比例尺
響月廊:位在延光閣西側,面向水池,北側開了大空窗,正好框住後面的粉牆青竹,呈現出立體風景畫。此手法是古代園林「藉粉牆為繪」的理論。

「響」通「享」,所以「響月廊」的意涵應該是指園中人在月明星稀之時可在此享受大自然的清風明月。
藝圃,為明代宅邸園林。全園占地僅6畝,從山水佈局,亭台開間到一石一木的細部處理無不透析出古樸典雅的風格特徵,以凝練的手法,勾勒出造園的基本理念。
總體布局以池水為中心,池岸低平。風景以山水為主,水池以聚為主,池為長方形,在東南、西北各有一個水灣,架設低平曲折的石橋,使水面有展延不盡的意境。
園內水池居中,池北大型水閣延光閣橫跨水面,廳堂居閣後,池南以山景為主,假山土石相間,小亭古樹,高低相和。山下東西各有水灣,石板古橋,低平貼水,池東南乳魚亭為明代遺構,池西南庭院精雅優美。在蘇州諸園中,以園景開朗,自然、風格質樸著稱。景觀多半保存了明末清初建園時格局,是典型的文人園林,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浴鷗庭院入口的月亮門洞;門內小橋,對面圓門是「芹廬」。
藝圃的景觀不似大中型園林那樣迂迴曲折,交相對景,它適合於靜觀,宜於玩味。


賞蘇州園林後的歸納:(園林的構成要素與共同特點)
1、築山(為表現自然,築山是造園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2、理池(不論哪一種類型的園林,水是最富有生氣的因素,無水不活。)
3、植物(花木猶如山巒之發,水景如果離開花木也沒有美感,植物的選擇往往有其代表意涵。)
4、建築(它不只以形體美為遊人所欣賞,還與山水林木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園林風格。)

5、書畫(在幽靜典雅當中顯出物華文茂,書畫墨跡在造園中有潤飾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

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2015/09/09-2蘇州博物館&忠王府 (散遊慢逛-上海/蘇州/泰山/青島7日)

蘇州博物館新館─貝聿銘先生的的封刀之作
因為欣賞它既保有江南山水的園林概念設計,卻以現代建築科技建成的新舊融合視覺感,所以當有機會再遊蘇州時,總不忘抽空再次欣賞它的丰采。今天的天空特別藍,在晴空的襯托下,蘇州博物館呈現出更清新明亮的色彩。(館藏非今日參觀重點)
蘇州博物館新館由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於2006年建成開放,緊靠拙政園和太平天國忠王府。貝聿銘先生以擅長設計博物館而享譽全世界,他說:在這一地塊上設計博物館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戰」,因為,既要有道統的東西,但又一定要有創新。所謂道統的東西就是要運用道統的元素,讓人感到很協調、很舒服;最後,按照貝聿銘先生的設計思想和專家組提出的「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思路,結合了道統的蘇州建築風格,把博物館置於院落之間,使建築物與其周遭環境相協調。博物館的主庭院等於是北面拙政園建築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白色粉牆成為博物館新館的主色調,以此把該建築與蘇州道統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而那些到處可見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頂和窗框將被灰色的花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統一色彩和紋理。
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於蘇州道統的坡頂景觀一一飛檐翹角與細緻入微的建築細部。然而,新的屋頂已被重新詮釋,並演變成一種新的幾何效果。玻璃屋頂將與石屋頂相互映襯,使自然光進入活動區域和博物館的展區,過去的木粱和木椽構架系統被現代的開放式鋼架構、木作和塗料組成的頂棚系統所取代。金屬遮陽片和懷舊的木作構架也在玻璃屋頂之下被廣泛使用,以便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區的太陽光線。



形式上,館區分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處、大廳和博物館花園;而西部為展區;東部為現代美術畫廊、教育設施、茶水服務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該部分成為與忠王府連接的實際通道。
喜歡這些運用框景的手法所營造出的意境或氛圍

在竹子掩映裡有間茅草屋,它就是「墨戲堂」,為三間六椽,闊二丈四尺,深一丈八尺(宋營造尺)的宋式江南民間廳堂的建築。門窗則擬宋《營造法式》之明格子門,略有更改。牆體以編竹夾泥牆做法,而塗泥抹灰,全部按照宋式。屋面草頂,是貝先生基於美感經營之要求。傢俱有榻、桌、椅、香幾、高足箱、圓凳,燈架等,皆本自宋畫中所見。庭院以賞石為主景,輔以石燈、石桌,間植芳卉竹子為襯,簡約而雅致。(把它當作博物館的一棟宋式樣品屋便是)





這就是貝聿銘先生集畢生的智慧和感情為他的家鄉蘇州設計博物館,也是他退休前的封刀作品,被他視為「最親愛的小女兒」。

最精采的中庭,在造景設計上擺脫了傳統的園林設計思路,然而仍保有中國風山與水的影子。













(對於中國目前幾乎所有景區都大肆搶錢下,蘇州博物館免門票一事,應該給於相當高的肯定與讚美。因為高門票與非一票到底,每每都成為自由行的最大開銷。)
從這裡可通往太平天國忠王府
                                                                                            
太平天國忠王府
太平天國忠王府是中國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組集公署、住宅、園林於一體的太平天國歷史建築群。1860年太平天國進佔蘇州,忠王李秀成統治期間,將部分拙政園改建為自己的王府,即「忠王府」,內部氣派不凡,甚至連後來反攻太平天國的名將李鴻章也感慨的形容:「平生所未見之境也」。現在則展出太平天國時期的文物。

軍事會議廳
當年忠王李秀成就坐在前面這張儼然龍椅的椅子上主持軍事會議,前方各路小王排排坐著展開軍事會議,忠王府內擺設雖無皇帝的大排場,卻相當有革命的氣勢。

2011年標示這老盤槐已有290年的樹齡,冬天落葉時的姿態非常的奇特漂亮。
  
運氣真好,今日竟然預見它的花與果。
正殿大廳前2棵近300年的老盤槐

關於太平天國這段歷史,從金田起義一路打下南京城,一直到南京城破,15年壯烈的歷史,蘇州忠王府留下不朽的紀錄。
儀門(轎廳)的忠王李秀成像↓
正殿大廳彩繪
正門
忠王府位於蘇州城,與蘇州博物館、拙政園在同一條東北街,一次可以參觀三個景點。
東北街街景
往事濃淡,色如清,已輕;經年悲喜,淨如鏡,已靜。這就是曾經,就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