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6日 星期六

2015/09/09-1蘇州‧拙政園 (散遊慢逛-上海/蘇州/泰山/青島7日)

蘇州‧拙政園 (世界遺產中國四大名園之一)門票90
09/09清晨從上海嘉定拉車80幾公里後抵達江蘇省蘇州,先到園外樓飯店寄放行李後直奔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拙政園。(另三者為:蘇州留園、北京頤和園、熱河避暑山莊。)
雲淡風輕秋高氣爽的,在開放面積約73畝的拙政園,遊覽順序從東園→中園→西園晃悠了3小時。

明代高員王獻臣因為丁憂辭官,回到蘇州造園,名為「拙政」,取自近代潘岳的《閒居賦》。
「蘭雪堂」取唐‧李白「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詩意而名。
東園:蘭雪堂、綴雲峰、芙蓉榭、天泉亭、放眼亭等。
綴雲峰:位於蘭雪堂南邊,為明末疊石名家陳似雲作品,所用太湖石,玲瓏細潤。此峰現在苔蘚斑駁,藤蔓紛披,充滿古意。


芙蓉榭:榭是我國古代一種很美的建築形式,憑借周圍風景而構成,形式靈活多變。芙蓉榭屋頂為卷棚歇山頂,四角飛翹,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靈空架於水波上,佇立水邊、秀美倩巧。此榭面臨廣池,是夏日賞荷的好地方。



拙政園的布局以水池為中心,占了全園1/5的面積,2013年淡淡的三月天初訪時,荷葉未露臉,池中倒影清晰,垂絲海棠、西府海棠以及一團團的紫荊花,熱鬧而繽紛;見這一池池挺拔的荷葉,想必荷花仙子也粉墨登場了一整個夏季;秋天,仍依稀存在夏天的影子,層層疊疊的綠,開展在眼前,包覆著一棟棟古樸雅致的亭台樓閣。

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迴廊,圍柱間有坐檻。命名「天泉」,源自於亭內有一口終年不涸的井,相傳為元朝大宏寺的遺物。
秫ㄕㄨˊ香館:正是紅樓夢中的「稻香村」,是當時文人和士大夫理想中的歸隱田園居,據載,在70年代以前,一牆之隔的外頭的確是「稻菽千重浪,風送十里香。」的田園景觀。
關於中國四大名綉之一的蘇綉(絲綉),其針線細密,設色精妙,光彩奪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烏極綽約之態,佳者較畫更勝。


所謂「輕時尚」蘇繡的基調應該是指:色彩輕快明亮,靈巧活潑,現代感十足,適合現代居家裝飾風格;刺繡全部採用亂針繡,虛實結合,針法新穎,亂中有序;以花卉植物為主要題材,結合國畫與水彩的技法,傳達簡約而不簡單的作品理念。







綠漪亭:意為綠色漣漪之亭。以色彩名亭,點出了此地風景特色:亭南瞰水池,繁藻浮水,綠波粼粼,遊魚隱於繁藻綠波間,浮起曲漪。亭北翠竹叢叢,「綠竹漪漪」;。清水、綠萍、翠竹等滿目綠色泛碧漪,別有一番江南鄉村風光。

梧竹幽居:
建築風格獨特,構思巧妙別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為中部池東的觀賞主景。此亭週邊為廊,紅柱白牆,飛簷翹角,背靠長廊,面對廣池,旁有梧桐遮蔭、翠竹生情。亭的絕妙之處還在於四周白牆開了四個圓形洞門,洞環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疊交錯的奇特景觀。四個圓洞門既通透、採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橋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韻的美麗框景畫面,意味雋永。




從倚虹亭,透過鏤空的花窗可看千米之遙的報恩寺(北寺塔),這就是「借景」,妙哉!

拙政園的特色是以水為主,布局疏密自然。

倚玉軒:又稱南軒,位於遠香堂西側臨池,是四周帶廊的蘭開間小軒。它的功能是為了賞「玉」,其實是「竹子」。

遠香堂
為四面廳,是拙政園中部的主體建築,為清乾隆時所建,青石屋基是當時的原物。它面水而築,堂北平臺寬敞,荷池寬闊。堂名取周敦頤《愛蓮說》中「香遠益清」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池中荷葉田田,荷風撲面,清香遠送,是賞荷的佳處。園主借花自喻,表達了園主高尚的情操。
松風水閣:松、竹、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稱作「歲寒三友」,在文人寫意園中,尤愛栽種這類用以「比德」的植物,來表達主人的思想感情。松風水閣是看松聽濤之處。亭側植有黑松數株,有風拂過,松枝搖動,松濤作響,色聲皆備,是別有風味的一處景觀。



小飛虹:蘇州是水鄉,拙政園是水園,有水必有橋。拙政園裏有石板橋、石拱橋等,小飛虹的型式很特別。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廊橋。朱紅色橋欄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飛虹,故以為名。虹,是雨過天晴後橫跨大地的一道絢麗的彩橋,古人以虹喻橋,用意絕妙。







香洲
為「舫」式結構,是條旱船,有兩層艙樓,通體高雅而灑脫,其身姿倒映水中,更顯得纖麗而雅潔。古時候常以香草來比喻清高之士,此處以荷花景觀來喻意香草,也很得體。在中國古典園林眾多的石舫中,拙政園香洲大概稱得上是造型最為美觀的一個。船頭是臺,前艙是亭,中艙為榭,船尾是閣,閣上起樓(禁止登樓),線條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當,使人想起古時蘇杭、揚州一帶山溫水軟、畫舫如雲的景象。


在香洲,無論是在美人靠或倚窗賞荷,只見滿園秀色,荷風陣陣,舉目清涼,令人心怡。

具氣勢的飛檐,是典型明代以小見大的建築方式。
  浮翠閣 ↑ ↓

卅六鴛鴦館
卅六鴛鴦館是西花園的主體建築,精美華麗,南部叫「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部叫「卅六鴛鴦館」。一座建築同時有兩個名字,這是古建築中的一種鴛鴦廳形式,以屏風、落地罩、紗隔將一座大廳分為兩部,梁架一面用扁料,一面用圓料,似兩進廳堂合併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於冬、春,北半部宜於夏、秋。夏、秋時推窗可見荷池中芙蕖浮動,鴛鴦戲水,東漢時大將軍霍光在園中鑿大池,植五色睡蓮,養鴛鴦卅六對,館名取其意。
廳裡的彩繪玻璃並非現代產品,當年的玻璃可是價值不斐的舶來品,珍貴的很呢!
鴛鴦廳四隅均建有四角攢尖的精巧耳室,用途是宴客時給僕人準備上茶點菜餚聽候的地方;當請來戲班子時,則成為化妝更衣室。↓
從耳室透過玻璃取景是絕妙之事。 ↓




留聽閣從整體外形看,是一個抽象化的船廳,廳前平台如船頭。




浮翠閣為八角形雙層建築,高大氣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綠草如茵,建築好像浮動於一片翠綠濃蔭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閣」。登閣眺望四周,但見山清水綠,天高雲淡,滿園青翠,一派生機盎然,令人心曠神怡,樂不思返。


殘荷的落瓣,彷如一葉粉紅小舟,在秋風下緩緩行駛著,碰到荷葉就靠港,碰到枝梗就轉彎,視線隨著它流轉,忘了時間,忘了飢餓
  








位在邊陲的盆景園則是園藝愛好者的最愛,一個盆景就是一座山林的縮小版。







複廊:除了空間變化的趣味外,就是兩郎中間的牆上有幾十扇鏤窗,每扇窗望區去都是一景,移步換景,其樂無窮。
波形廊
在西花園與中花園交界處的一道水廊,是別處少見的佳構。從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環池佈局,分成兩段,臨水而築。這裡原來是一堵分隔中、西園的水牆,作為兩園之間的分界橫在那裡,聰明的工匠借牆為廊,淩水而建,以一種絕處求生的高妙造園手法來打破這牆僵直、沉悶的局面,將廊的下部架空,猶如棧道一般,依水勢作成高低起伏、彎轉曲折狀,使景觀空間富於彈性,具有韻律美和節奏美若遠看水廊,便似長虹臥波,氣勢不凡。



最慢的腳步不是緩慢,而是徘徊。
見山樓三面環水,兩側傍山的一座江南風格的民居式兩層樓房,重簷卷棚,歇山頂,坡度平緩,粉墻黛瓦,色彩淡雅。底層被稱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設吳王靠,小憩時憑美人靠可近觀遊魚和賞荷,遠則園內諸景如畫一般的在眼前緩緩展開。上層為見山樓,陶淵明有名句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樓高敞,可將中園美景盡收眼底。在蘇州城裡無高樓大廈時,登此樓望遠,可盡覽郊外山色。


  


亭台樓閣幾十座,大腦的記憶體實在容不下那許多名稱。巡禮一圈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的山水園,也見識了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隱蘇州后所建,聘著名畫家文征明參與與設計,歷時16年而建成。400多年來,屢換園主,曾一分為三,園名各異,或為私園,或為官府,或散為民居,直到本世紀50年代,才完壁合一,恢復初名的「拙政園」已過午餐時間。在出口附近見到這攤色香味俱全的水果,忍不住的喀嚓起來,望梅止渴一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