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2014.04.07 紹興 - 東湖.-山水大盆景( 第二次自助旅行在江浙 )

相傳東湖所在地原是一座青石山,昔日秦始皇東巡至會稽,於此供芻草而取名「箬山」。自漢朝起,石工相繼在此鑿山開石,為紹興的一座石料場。隋朝時,楊素為修築羅城,大舉開山取石。經過千百年的鑿穿斧削,又是採用特殊的取石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並形成了高達50多米的懸崖峭壁。勞動者取石還普遍深入到地下20多米,有的甚至50米處,日子一久,形成了長200米,寬約80米的清水塘。清末,紹興著名鄉賢陶浚宣眼光獨到,利用採石場築起圍牆,對水面稍加拓寬,遂成山水相映的東湖。
清末紹興鄉賢陶浚宣在這裡依照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意境營建園林,築堤百丈為界,堤外為河,堤內藏湖,因湖在紹興城東,故名東湖。






午後的藍天下,春風拂面,第一次乘坐烏篷船,有著微醺的美妙感覺,陽光給了東湖一份燦爛,給了我們一份幸福。

 東湖一曲自天成,水色山光若有情。
波上蘭橈沉儷影,林間好鳥弄清聲。
境題摩詰詩中畫,人在山陰道上行。





秦橋是因秦始皇東巡南下時,曾在箬山下停車餵馬而得名。此橋依勢而築,南北首各構三孔平橋,中間是高高的由14級石階組成的形似滿月的拱橋。













仙桃洞,洞在山中,洞中有湖,洞中有門是仙桃洞的顯著特點。傳說中王母娘娘曾在此種下一棵仙桃樹,為防仙桃被盜,故派天將來此把守,天將椅就在石門上方,呈鏤空狀,又因洞口外形如桃,故名「仙桃洞」, 清代名士陶浚宣在洞門兩側題聯一副,上聯為「洞五百尺不見底」,下聯為「桃三千年一開花」。

陶公洞為豎井式洞穴,洞離湖面高47米,水深18米,入口狹窄僅容一葉扁舟入洞。 船越往前,漏光處就越窄,終於只剩洞頂的小塊藍天,有光線射入此為「一線天」。洞穴曲折而多變,湖水深黛而清冷。陶公洞內即使輕聲細語,亦回聲嗡嗡。遊者仰視天空,岩高百丈,人在洞中,如坐井中。難怪郭沫若先生1962年秋游東湖時對陶公洞有感而發,以四言詩詠頌:「箬東湖,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難通。大舟入洞,坐井觀空。勿謂湖小,天在其中。」↓
喇叭洞:整個洞呈上小下大形狀,酷似喇叭,故名「喇叭洞」,又稱「空谷傳聲洞」。當烏篷船緩緩地進入洞內,朝洞壁大喊一聲,頓時回音經久不絕,就連在洞中說話,遠處萬柳橋上都能聽見,堪稱一絕。↑
  








 華山一條道 ↑  ↓

  
可在碼頭終點再轉乘大船到對面小亭,下船後沿「華山一條道」拾階而上,一覽江南水鄉風光,東湖全貌,它是一條必須走完的不歸路,看那階梯樣貌,團員們打消登高的念頭,選擇徒步慢行湖畔,細細品味這個水石大盆景。
揚帆舫:「坐烏篷,品黃酒,看社戲」是東湖的品牌,而作為看社戲的一大場地─揚帆舫,無疑把紹興的社戲臺展現的淋漓盡致。揚帆舫內還留有陳從周先生撰寫的對聯:「洞中藏洞泉流隱,橋外有橋水更幽」,高度評價了東湖的獨特景觀。↓









桃花灼灼,楊柳依依。







恍若一幅山水畫,只有大自然的力量才能斧鑿出這樣的傑作。



微風岸,碧如簪。流水迢迢自吟唱,思憶長,夢江南。







白雲未必只在天, 低頭有時亦可見。










小稽軒位於秦橋旁邊,這裡是東湖最佳的休閒品茶觀景之地了。人坐小稽軒中,不僅可以觀賞湖面上穿梭來往的烏篷小畫船,還可細細品茗,體會濃濃水鄉風情。↓

陽光的路越來越溫暖;心情也被風吹得膨脹。

春來時江水綠如藍風
剪了楊柳氳河面
竹篙推扁舟入畫卷

桃花映人面
碧桃花怒放,就像下了胭脂雲,此行能在東湖遇見最燦爛的碧桃花,對初次邂逅她的友人而言何其幸運。









一個人,經常生在一個地方,卻活在另一個地方,當然,也更嚮往著某一地方,這就是一顆旅行的心,在平凡生活中跳動。旅行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去別人呆膩的地方,別處風景別樣美。旅行更是一種新鮮感的追求,當我們面對一成不變的生活,需要的是調劑。其實,旅行在於發現,每處風景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帶著心情,發現生活,旅行就在身邊。風景本是隨處記憶,每次都不一樣,遊記,是一次風景的記錄,一張心情的照片。

1500離開這個經過百年的人工裝扮,已成為一處巧奪天工的山水大盆景後,將前去「八字橋」探索紹興的橋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