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50抵達世外桃源景區,進入園區,左側有一架巨大的水車,一篇「桃花源記」立於中間。也許是這裡的地形與陶淵明在桃花源記的桃源山水有很大的契合,所以開發商將其定名為「世外桃源」吧!
1600多年前,陶淵明筆下的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當「漁人」回到「郡下」,將新的發現報告給「太守」,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後南陽高尚士劉子驥聞之,欣然前往。未果,尋病終。東晉陶淵明所撰的《桃花源記》以一句「後遂無問津者」結束了不足400字的全文。
天琴:是壯族支系偏人的彈撥弦鳴樂器。偏語稱鼎叮。由樂器發聲諧音而得名。歷史悠久,形制獨特,音色圓潤明亮,常用於獨奏或為歌、舞伴奏,深受偏人喜愛。↓
聽雨亭和壯鄉樓擠滿了等候上船的遊客,阿儉去買門票拿號碼牌。此時飄起雨來,嘈雜的人聲逼我遠離人群尋幽訪勝去。
雨停歇時,團員們紛紛到九曲橋拍照與攬勝,雖然是一處人造景區,但在建造中也融入了許多陽朔的風格和民族特色,尤其在煙雨濛濛的此時,還別有一番南國特有的靈秀之氣。
清新秀氣的隨船導覽員
10:20─10:55搭船遊燕子湖所經過的主要景點為:
建築樓群→燕子洞→桃花島→原始部落(野人谷)→回籠橋折返→在第2碼頭水鄉侗寨碼頭上岸
園外是農田村舍,園內湖水清瑩。乘小船,款款而行,也是悠然的享受,今日彷若是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季節.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秀美的山水田園風光。
山水相伴,一靜一動,一剛一柔…。
船至燕子岩,見有一洞,恰似「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的意境。小船駛入燕子岩洞的水道能感覺到航道「初極狹,才通人」,當駛過一段又覺「豁然開朗」。令人真切體會到陶淵明筆下「不知有漢」的世外桃源生活。
整個園區最大的敗筆莫過於這個四季開著永不凋謝桃花的桃花島,又不是拍片現場,搞個俗不可耐的假道具…。
經過原始部落(野人谷)時,只見到幾位男士在唱跳著,船繼續緩緩前進,歌聲也隨之隱沒。
船行至「回龍橋」折返,我們途經田園村舍,走過綠樹叢林,又穿山而出,雖然沒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但確實能感受到那份恬靜之美。
10:55─11:35景區巡禮
大合照→水鄉侗寨攔路酒→侗族大歌→鼓樓→繡球樓→民族長廊→採菱橋→圖騰柱→淵明山莊→風雨樓。
水鄉侗寨攔路酒 ↓
侗族的三大寶:鼓樓、大歌、風雨橋。
在大雨裡走到鼓樓,看幾個手持樂器的表演者閒坐,邀他們拍照後,竟然反邀我們跳舞,大夥兒跟著起舞,圈子越縮越小,我被包夾其中,都快透不過氣來,不過大家高興就好。
經過賣場,進入採菱橋,發現一步一景。
猛然想起孟浩然「過故人莊」裡頭的「開軒面場圃」,喜歡那種意境。
圖騰柱中間最高大的是侗族的圖騰柱,在柱子的三分之一處有一隻抽象的蜘蛛圖案,侗族人以織錦為主,他們希望自己織出的錦像蜘蛛吐出的絲那樣堅韌美觀;
較高一根的柱子是苗族的圖騰柱,苗族人崇拜的是百寒雞。苗族人居住在半山腰上,晚上特別冷,百寒雞身上有厚厚的羽毛可以防寒禦冷,所以苗族人希望自己的生活也能得到溫暖;
第三根是壯族的圖騰柱,壯族人所崇拜的是青蛙。壯族是個稻作民族,水稻需要豐富的雨水,相傳青蛙是天上雷神派到地下掌管風雨的使者,俗話說:青蛙叫,雨來到。青蛙的叫聲就是與天上雷神的呼應。
三根圖騰柱子有一個共同的動物,那就是牛,牛是人們的好幫手,耕田犁地,無怨無悔,
風雨橋又稱花橋,亦叫福橋,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建築。橋樑由巨大的石墩、木結構的橋身、長廓和亭閣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為木結構,也是不用一釘一鐵,全用卯榫嵌合。橋身以巨木為梁。從石墩起,用巨木結構倒梯形的橋樑,抬拱橋身,使受力點均衡,橋面遊廊宛如長龍。遊廊上建有三層或五層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橋亭三至五座。橋的長廓避間為過道,兩旁鋪設長凳,供來往行人休息。
站在風雨橋上,映入眼簾的是畫一樣的美景。
一個小而美的景區,一個奇妙的天氣,一種無法描繪的感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