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2014.04.11 揚州瘦西湖 (第二次自助旅行在江浙)

從個園北門的鹽阜東路搭「旅遊專線」,沒幾站就到瘦西湖,走一小段路之後沿河而行,應該是原屬於瘦西湖的「西園曲水」景區,也就是已經走在風景裡。看著揚州居民的各種晨間活動,望著明清時代的建築與園林,不搭調的只是裝扮罷了。
  





河水緩緩地流淌著,晨風拂過鼻尖,悠悠的千年歷史,實不必言說。浮世流光,一念清靜。
走過大虹橋,瘦西湖南大門景區入口就在眼前。
煙花三月下揚州,瘦西湖湖光山色柳如煙。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地處江蘇省中部的「揚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始建於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自吳王夫差築城以後,揚州幾度盛衰,它是中國古代水陸交通樞紐和鹽運中心,東南第一大都會,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稱。揚州自古人文薈萃、風光繁華。李白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為這座古城平添了無限風韻。而史可法的抗清堅守,導致清軍屠城的「揚州十日」,更讓揚州在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燦爛的歷史文化給揚州留下了大量的名勝古跡和豐富的旅遊資源,而「瘦西湖」受歷代造園專家的青睞,在十里長的湖區兩岸,營造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湖區聖境,也是古城揚州最具代表性的景點。

都是桃花 ↑↓
「瘦西湖」以「瘦」為特徵,湖面時寬時窄,兩岸林木扶疏,垂柳掩映,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種清瘦的神韻,清代錢塘詩人汪沆將瘦西湖與杭州西湖作了對比,寫道:「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而得名。

「瘦西湖」也是中國湖上園林的代表,歷史上著名文人李白、劉禹錫、白居易、杜牧、劉禹錫、歐陽修、蘇軾等人都曾在這裡留下眾多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篇章,為瘦西湖憑添了耀眼的濃墨色彩。
瘦西湖的特點是湖面瘦長,蜿蜒曲折,「十幾家的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
走在長堤春曉裡,柳綠花紅,水淙淙,賞心悅目。

瓊花:忍冬科落葉或半常綠灌木,聚繖花序生於枝端,周邊8朵為萼片發育成的不孕花,中間為兩性花。45月開花,花大如盤如球,潔白如玉。春賞白花,秋觀紅果。她是揚州市的市花。 

也是桃花 ↑↓
清嘉慶20年(1815年)後,揚州鹽業衰退,湖上園林也逐漸蕭條荒廢。此後這裡又經歷了太平天國時期的戰亂,殘破不堪,現在的瘦西湖景點,大多是1980年以後陸續恢復的。
「春波橋」是瘦西湖中的一座橋中橋。 ↑  ↓

沿著長堤春柳直走,不知不覺就進入「徐園」。它的原址為清初韓園桃花塢韓園。民國四年(1915)為紀念辛亥革命時期的烈士徐寶山軍長,構建徐寶山祠堂,名為徐園。徐園佔地不大,小巧玲瓏。每年秋季,是揚州市一年一度的菊花展展場。
徐園牌匾中的園字寫法詭異,為一個方框包裹一個虎字。相傳徐寶山當時請一位著名書法家吉亮工幫忙題字,但吉亮工瞧不起徐寶山一介軍閥,再三推託。徐寶山於是藉故將吉亮工灌醉,進而求字,吉亮工寫至一半猛然酒醒,在寫到「園」字時把框裡的「袁」字寫得像個「虎」,然後再將外框一繞,有暗諷徐老虎是困獸之意。




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島嶼,也是湖上建築最密集的地方。風亭、吹台、琴室、木樨書屋、棋室、月觀,全都集中在這裡。也許為了去釣魚台而忽略了該沿著蜿蜒的山路拾級而上,登上小金山的風亭,它可是瘦西湖景區的制高點呢!據載,風亭上有一楹聯「風月無邊,到此胸懷何以;亭台依舊,羨他煙水全收」。風亭這個名稱就取自於上下聯第一個字而得名的。(沒踏訪實在有點小扼腕)
深入湖心的釣魚臺,原來是演奏絲竹樂器的地方,好優雅的畫面,那與釣魚怎會有所牽扯呢?原來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乾隆皇帝逛到這兒,不知怎麼的就起了釣魚的興趣….,喔!名稱由此而來。
從釣魚臺拍五亭橋(蓮花橋)的經典畫面


「釣魚臺」本身並不出奇,奇的是它能夠「以門借景」,在門前門後拍五亭橋的距離感覺差很多,的確奇怪。(要拍這樣乾淨的畫面,可也是等待很久,也謝謝後面的遊客給於方便。)
門前門後看五亭橋,遠近的感覺差這麼多,這是什麼原理呢?







路過一個人聲鼎沸的廣場,大家只是為了爭睹一場表演,一場不怎麼專業,類似彩排的表演,因為場內工作人員忙前忙後的,還在調整表演者的位置,我們趁人潮未散前趕快離開。






五亭橋─揚州的標誌性建築  ↓
碰到春遊的小學生與中學生一批批要過橋,要淨空得有耐心等待,也要眼明手快


五亭橋原是清代徽州歙縣鹽商黃履暹在揚州的別墅四橋煙雨中的蓮花橋,蓮花橋上築五座琉璃瓦亭,橋下有四翼,每翼各開三個半圓形橋孔,橋正中開一大半圓形橋孔兩邊各開四分之一圓扇形空,總共十五孔,「月滿時每洞各銜一月,金色蕩漾」。










我們不是九重葛 
大紅與粉紅繼木在碧桃花陸續謝幕後撐起半邊天,維持著另一種柳綠花紅的印象春色。

日本紅楓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熙春台(春臺祝壽):在蓮花橋南岸,怪怪的名稱,原來是揚州鹽商汪氏為乾隆祝壽而建。築扇面廳,夜間燃燈廳中,掩映水中,宛如一盞扇面燈。近年復原的春臺祝壽,是五開間二層建築,將第二層稱為熙春台,第一層金字匾額為「春臺祝壽」。
左右對聯;「勝地據淮南,看雲影當空,與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過橋下,聞簫聲何處?有人吹到月三更」。(同一個臺字,兩種不同寫法,納悶!)


二十四橋在瘦西湖西段,包括二十四橋,春台祝壽。清乾隆間稱為「春台明月」。二十四橋由漢白玉砌成,橋名來源:
相傳隋揚帝曾在月夜命宮女24人吹蕭橋上,故得名二十四橋。唐杜牧有流傳千古詩篇《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她就是國畫裡常出現的紫藤花,香氣撲鼻呢!雖然沒有日本密花紫藤的長串大器,卻有著柔軟秀氣的身段,也是清秀佳人啦!


「二十四橋」為單孔拱橋,漢白玉欄杆,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台級24層,似乎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黛玉思鄉之情,特別提到:「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橋,六朝遺跡。」

遠觀和五亭橋相映成趣,塔高 27.5 米的白塔。↓

過了二十四橋之後,想搭遊船到北大門,又走回熙春台碼頭,答覆是沒有這路線,再過一次二十四橋(宛如十八相送),經販賣部人員指引,到後山坡去等遊園車,半天來了一部客滿的(遇見一群美麗的鳥兒飛來飛去,很認真地拍到普普的作品),只好死心的沿湖邊繼續前進,此時已經1105左右。

柳暗花明又一村,1112走到這棟細膩、精緻又秀麗的「靜香書屋」,它重建於1992年,是清代建築風格的青磚瓦房。「靜香書屋」四字是金農的漆書,金農作為揚州八怪之首,詩、文、書、畫無所不精。金農擅畫梅花,「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梅俗了人」。

這裡圍以黛脊粉牆,畫舫是半舫,亭為半亭,月洞口的美人靠也僅有一半,打破了舊園的對稱規整,顯得輕靈活潑。正門兩側的對聯為八怪另一名人鄭板橋所題:「飛塔雲霄半,書齋竹樹中」。書房內,松林梅的木雕罩格,條几上供桌屏、花瓶,書桌上置文房四寶,多寶架上擺放線裝古書,圓桌上一盤圍棋,令人停足其間,仔細把玩,餘味無窮。

面對桃花塢,夠靜,在迴廊吟詩或彈曲時,餘音繚繞,擁有如此的閱讀環境者有幾人呢?


  

靜香書屋,面對池塘,左右一副對聯寫道:「飛塔雲霄半,書齋竹林中」。對聯為八怪另一名人鄭板橋所題。






重瓣棣棠花:薔薇科落葉灌木,盛花期45月,黃燦燦的顏色是耀眼的春花。


樹幹的第一層是樹皮,保護樹身;第二層是韌皮部,輸送養分;第三層是形成層,是形成新的木質部;第四和五層統稱木質部,是輸送水分。而樹幹中心屬於木質部,有些已經中空的樹幹它的形成層還在,會慢慢產生新的木質部。這就是還能屹立不搖的原因。
就是這棵樹

「石壁流淙」園區在清代是揚州鹽商徐贊侯別墅。1765年乾隆賜名水竹居,有禦詩:「柳堤系桂艭,散步俗塵降。水色清依榻,竹聲涼入窗。幽偏誠獨擅,攬結喜無雙。憑底靜諸慮,試聽石壁淙」。水竹居後廢。
2007年揚州市政府修復後開放石壁流淙。現在園內,疊石為山,形如峻峭的石壁,導引多股泉水,從幾處石壁頂部,奔騰下泄如瀑布,注入湖中。







在此遇到揚州三朵花踏青至此野餐,還盛情的請吃水果並抬槓合照,萍水相逢一面之緣。↓

為了分辨牡丹與芍藥,我還很認真的上網查資料,整理如下:
形似類同,在中國古時,兩者合稱為「芍藥」,在英語中,牡丹和芍藥是同一個詞Peony.

至唐代以後始有區分。牡丹是灌木木本,芍藥是蓄根草本,花型、葉片非常相似,牡丹於4 5月開花,芍藥花期要晚一個月。這是它們主要區別。牡丹葉片像雞爪形狀,芍藥葉片比牡丹葉片較圓。
理論如此,實際呢?那現在開的應該都是牡丹才對,比對一下,如果西湖花港觀魚牡丹亭開的是牡丹,葉片也像雞爪,那石壁流淙的應該是芍藥了,雖然花期不對,雖然沒仔細區分木本與草本。
葉片像雞爪的是牡丹 (拍攝於西湖花港觀魚牡丹亭)
那這就應該叫芍藥


遇到「揚州志願者聯盟」的志工們,協助一些病友出來散心,心地勝於美景的一群人,真好!


旁邊的舊橋叫「新揚橋」,草本花卉把新橋妝點成花廊,人工美。









當信步至「藤花書屋」與「綠竹軒」之間的這個不知名景點已過12點,走走停停超過4小時也該小憩了,剛好來了遊園車,花了20元,坐車走馬看花瀏覽其餘的幾個景點,1222在北大門下車。

北大門入園處迎接遊客的是仕女雕塑群與鬱金香,這又讓阿姨們流連了些許時間。










1240在瘦西湖北大門的兩棵蒼勁的古松下留影後,就正式與那一泓曲水宛如錦帶,如飄如拂,時放時收,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種清瘦神韻的瘦西湖揮別。如果你問我杭州西湖美呢?還是揚州瘦西湖?我的看法是:杭州西湖屬於大器之美,不知得費時多久方能讀完的史書,而瘦西湖屬於小家碧玉之美,整整一天應該可以閱讀完的散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