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6日 星期六

2023.11.12 楚雄祿豐市 - 黑井古鎮 (雲南自由行24日)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黑井古鎮,自古以來是個產貢鹽的地方,是雲南四大古鎮之一,被譽為「失落的鹽都、明清建築的活化石」。
五馬橋於元大德5年 (1301年)興建,寓意「五馬馳騁、萬民安樂、金融輸暢」。因水患曾重修19次。明初為石墩木樑, 清初建橋闥於兩端,今則以大條石砌券支撐橋面,東西走向,6墩5孔,立於龍川江上,橋長60m,橋面寬6.5m。佇立於橋上可一覽依山傍江的古鎮風光。
白天描風景,夜晚繪情調。黑井古鎮的夜晚有了燈火的裝飾,又多了幾許風情。
長長的「烟溪賦」娓娓道來地處「萬山相與峙,一水送烟溪」的龍川江兩側,黑井古鎮的「鹽」歷史。
橋頭畔的「節孝總坊」建於清光緒27年(1901)。光緒帝欽准立坊,為旌表「黑、永元、琅」三井的87未結賦烈女所修建。坊上雕有人獸花鳥圖、楹聯百餘件。梁坊透雕有慈禧垂簾聽政「鳳上龍下」的遺跡。
走過五馬橋進入古鎮,一幅歲月靜好,遠離世間紛擾的畫卷緩緩開展,我們也樂得扮上一角,開始穿梭於千年鹽都…。午餐在「會友堂」。
黑牛廣場上有個始建於明朝的七星台,是彝族居民在此觀七星選吉日,祭拜鹵泉的地方。
廣場上有兩口皆在1992年就停用的井。「黑牛鹽井」:根據康熙《黑鹽井志》載:土人李阿召牧牛於山間,一牛倍肥澤,後失牛,尋牛至井處,牛舔地出鹽,後牛入井化為石,今井底有石如牛狀,故稱黑牛鹽井,又名大井,井深50米,屬於斜井,此井潔白味美,為南詔王室之貢品。
大子井:離黑牛鹽井約百米,為其子井,也是斜井,整個井洞用紅砂石拱形築成,井深80米,井雖小但鹵豐脈旺,為黑井歷史上開鑿最早的古鹽井之一。
井鹽歷史博物館緊鄰黑牛鹽井,想進一步了解井鹽的歷史脈絡、開發、行銷狀況等興衰史,可以去博物館找答案。
文廟始建於明萬曆45年(1617),三進院落,沿中軸線從南至北為照壁、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兩側有名宦祠、鄉賢祠和一間展覽室。現存的大成殿重修於乾隆20年(1755)。文廟歷史上有碑刻11通,現存4通,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在解說員小玲的引導介紹下,對古鎮的歷史文化與古蹟,增添了不少概念。
武家大院是黑井古鎮最著名的一棟明清建築,保持的相當完好。屋主是清代黑井古鎮的一大鹽商,當時的首富。大院始建於道光16年,至咸豐7年擴建完成,歷時約20年左右。大宅第依山就勢而建,呈「王」字型,縱一橫三,布局獨特,整座建築由4個天井組成,共有99間房,108扇門,規模宏大。
1857年咸豐帝賜武繼祖恩科進士,並御書「畫荻芳徽」匾額旌表。
站在三樓可俯瞰古鎮風光,是雲南罕見的古民居建築群。
大院曾請京城名建築師設計,融入了法式風格。從雕梁畫棟的氣派大門到精緻的內堂,氣勢雄偉,且構思奇巧,環境優雅,令人讚嘆的是,走過不起眼的巷弄後竟然別有洞天,見到繁華落盡遺留的歷史絕章。
慶安堤至今仍發揮著防洪作用,護衛著黑井鎮的安全的黑井慶安堤,是保護黑井的「長城」,它是黑井在屢遭山洪之害後,於明末修築的長達300多米的抗洪堤壩,它猶如長城城牆般,屹立鎮外山坡,抵擋著無數次泥石流的衝擊。
鹽源谷古鹽坊曾是黑井製鹽的核心地帶,水車、曬鹵台以及煎鹽的工棚,雖不是遺跡,倒也是一種製鹽過程的歷史回顧。古鹽文化體驗坊裡可以參加DIY活動,帶回手作紀念品。
周日才有的市集,也是節慶日之外本地人出現人數最多的日子。靠龍溝河橋頭「烟溪商貿小區綜合市場」這段人聲鼎沸,農產品、日用品、糕餅類應有盡有;靠五馬橋方向以服飾為主,相對安靜。香燭、金慶色彩醒目繽紛是特色;一些沒見過的蔬果也讓人開眼界。
在雲南四大古鎮中黑井古鎮並不大,諸多建築也談不上規模宏大,但卻小得很有特色,其中的諸天寺、飛來寺、文筆塔等明清古建築位於更高的山上,來不及參訪,只能在巷弄間悠遊。
一磚一瓦、一草一木、脈絡清晰的唐坊宋巷、古樸清幽的紅砂石板、總能讓人駐足觀望;每一處都是一道風景、一段歷史、一種故事與傳說。無須過多的言語,只須安安靜靜的和它邂逅,便是歲月靜好的模樣。
沒有匆匆離去,夜宿於門面精雕細鏤的深宅大院裡,算是包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