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2017 11.04 - 四川西昌 – 螺髻山彝寨 (滇川鄂山光水影15日)

午餐在騰悅飯店,馬路的對面有一座雕樓建築引發我想探索的好奇心,餐畢立馬過去。上面的題字是「螺髻山彝寨」。原來此地仍在神姿仙態風景名勝區的螺髻山下,屬於普格縣轄區。普格縣是彝族火把節的發祥地,是一個以彝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縣。這個彝寨還很新,尚有不少空屋,應該是近年為構建旅遊發展的新平台。
正寨門以彝族傳統的碉樓作為主體架構,正、背面青石浮雕以彝族圖騰鷹、虎圖案作為裝飾,表現出一種英雄主義色彩和勇敢頑強的民族精神。
中間的立柱雕刻了彝語,不懂含意,但見頂天立地的,倒也雄偉。在立柱的裝飾上採用了彝族傳統圖案和文字相結合,圖文並茂,給人以古樸神秘的感覺。
流水潺潺,盡頭是一道瀑布牆,活水讓寨區有了生命感,也讓陽剛的建築蘊含著柔軟的一面,喜歡這種布局。
彝寨由82個不同類型的彝族特色民居、兩座寨門、11個大小碉樓、客棧、茲姆廣場、阿莫里惹雕塑、畢阿史拉則浮雕和民族特色穿枋等景觀組成。

螺髻山彝寨應該是負有傳承和創新彝族傳統文化特色的使命,在水泥建材上凸顯彝族建築藝術風格,展現原生態彝族風情傳統的房屋構造,諸如:獨特的屋脊起翹,鏤空的卷花木門,神秘莫測的星象圖,粗獷的青石圖騰浮雕,極富想像的怪獸神鳥,高大的畢摩造型,感天動地的古老傳說,激情似火的色彩,處處彰顯彝族文化元素,無不展現出彝族人民的審美情趣。


走進彝寨,就彷彿走進了彝族文化的歷史長廊;漫步彝寨,可以充分感受到神秘的彝族傳統文化,領略其風采。

「畢阿史拉則」頭像大型浮雕,接近一層樓的高度,正面寬度2米總有,頭像是中國彝族第一大畢摩造像。畢摩是彝族從事原始宗教和文化活動的人,相當於巫師,祭司,經師。是彝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在彝族,畢摩被視為神靈的使者。 


 「彝族特色穿枋」:遠古時候,彝族民居多為木結構,穿枋是房屋結構的組成部分,為房屋的挑梁,也可用作懸掛玉米等糧食,懸掛得越多表示越富有。後來,人們在穿枋上雕刻各種圖案,穿枋逐漸演變為一種飾品。穿枋一般由斗拱和橫枋組成,斗拱的形狀多種多樣,有牛頭、羊頭等形狀。穿枋可以是單層的,也可以是多層的。穿枋的色彩以彝族最傳統的紅、黃、黑三色作為主色調,圖案多採用彝族圖騰鷹、虎,器皿,四季花卉,玲瓏自然生動。






 傘形路燈上部採用了彝族傳統用具—黃蠟傘作為燈罩,下部採用了彝族婦女傳統服裝—百褶裙作為燈座。黃蠟傘和百褶裙是彝族少女最喜愛的飾品,每當火把節到來,彝族少女便要穿上百褶裙,打起黃蠟傘,三五一群,來到火把場,唱起山歌,跳舞,參加選美,尋覓自己的心上人,每當這時,一把把黃蠟傘下便是一對對有情人在互訴衷腸,浪漫耶! 

 這兩家看起來是大戶人家

 「茲姆廣場」主要由開天闢地雕塑、六個十魯拇、三道兵器架門、開天闢地傳說彝語石刻、彝族三色旗等景觀組成。
「茲姆」,彝語,有創世之意。廣場取名為「茲姆廣場」,意為彝族先祖曾經開天闢地,創造過輝煌燦爛的五彩世界;當今彝族也豪不遜色,傳承先輩勇猛無畏之遺風,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再續新篇,再創輝煌。

十魯拇是彝族古時候的戰爭權杖。真實的十魯拇大小與人的大拇指差不多,形似人的大拇指,刻有人臉像,當背上綁羽毛和辣椒時表示十萬火急。一旦發生戰情時,傳令者就騎馬飛奔至各村寨,不用進寨,在寨口用綁著十魯拇的箭射入寨中,寨中人揀到十魯拇後就知道戰爭將至,就會立即武裝起來,投入戰鬥。











彝寨側寨門採用非對稱形式的設計,整個寨門簡潔大方,不完整和殘斷給人一種對歷史無限遐想的空間。


紅、黃、黑是彝族最傳統的三種顏色,紅色代表勇敢、熱情,黃色代表光明、美麗,黑色代表高貴、莊重。這三種顏色被利用在各種穿枋和鏤空的卷花木門上典雅大方。

這個非既定行程,對彝族有了多一層的認識,真是美好的偶遇,從早至今,無論是山上的一場雪或山下的彝寨,都發生在螺髻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