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0日 星期日

2018.04.08-1 貝聿銘 – 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 (日本京阪奈追櫻10日之旅)

追櫻之旅,同學問我是否有特別想去的地方,我僅提出,可以的話請安排去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因為對於貝聿銘的光影設計風格,實在太癡迷了。(感謝芳玉讓我圓夢。)
早上從京都站搭JR琵琶湖線(普通黃) 822往野洲 在石山站下車。然後轉乘900第一班加班巴士(820)到美秀美術館50分鐘車程(逢周日,人多。)


1008抵達遊客接待中心。(購票、上洗手間、觀賞影片簡介等均在此,人山人海的。) 外頭一把把綠色的傘,是雨天時讓遊客使用。印象裡,起初使用的是紅色傘,而且不讓使用自己的雨具。

在接待中心牆上翻拍了一張全景圖
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是位於日本滋賀縣甲賀市的私立美術館,創辦人為神慈秀明會創始者小山美秀子。建築由貝聿銘設計,藉由美術,讓世界變成美麗、和平與快樂的存在。於199711月開館,當時獲美國《時代周刊》選為全球十大建築。

從「桃花源」為意念所構成的遊覽步道,從入門到隧道口這段,4月開始就被枝垂櫻裝飾的無與倫比的美麗。

在兩旁粉嫩的枝垂櫻引領下,開始造訪這片秘境。



具資料記載:美術館除了建築本體的難題要克服,還必須開一條路,才能將遊客領到這片美麗而偏遠的山谷。因此,他們先在山林間開闢了一條聯外道路,鑿出一孔隧道,並在山谷之間搭起一座吊橋。這段漫漫山道,就像是藝術品一般,帶領我們進入另一個未知的彼方。


為了重現桃花源記所述情境,貝聿銘在山林土方之間,鑿了一孔和諧的圓。他特地把隧道設計成彎曲狀,讓人無法一眼望穿盡頭。若隱若現、似有似無的朦朧感,延長了桃花源給人的驚喜與期。牆面上的無數小孔則吸收著回音,即使走在山洞裡也能享有片刻寧靜,燈光的照明設計是兩個大小不一的半圓,很現代而優美。

等到到步出洞口的那個剎那,無疑是像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抑或是貝聿銘初見這片桃花源時那樣豁然開朗。  

  
橫跨山谷的吊橋以不破壞環境與美景為原則,採斜張橋設計。沒有深入谷底的橋墩,純粹用鋼索的力量拉起整座吊橋。幾十條鋼索從洞口發散,射向天空,將藍天切成一弧橢圓,替原始的山林添了點現代感。

深山、峽谷、隧道、吊橋。當緩緩步出長長的隧道,穿過洞口的弧形結構,踏上橫跨峽谷的吊橋時,改由兩旁綠樹蔥蘢、山高水深的峽谷,引領著我們進到另一個空靈世界。

美術館的地上層以日式町屋方式建築而成,入口的圓門靈感取材至中國園林常見的月洞門,在四方的門框之間畫一個圓。


傘架

步上石階,進入「夢之門」後,放眼望去,眼前那片落地窗框住了窗外枝枒崎嶇的赤松、綠葉以及遠方綿延的山巒,彷彿一幅山水畫,讓人春風沉醉。



屋頂三角形幾何的玻璃天幕很有貝聿銘的個人風格,鋁合金的框架與木質遮光板,讓穿透過的日光舞動光影的瞬息萬變。牆面採用與巴黎羅浮宮金字塔內部相同的淡土色石材,呼應自然地景。整座美術館都能見到貝聿銘精緻而優雅的建築細節。(這些是我眼熟的,去過蘇州博物館、羅浮宮金字塔,那類似的感覺回來了。)




11點多了,幾個沒準備午餐的,就是決定坐在室內充滿自然光的咖啡廳裡,點個三明治、喝杯咖啡,感受玻璃折射的奇妙。(這餐值得)







畫面的色澤、光影由陽光決定。








  
80% 的空間都位在地底,坐擁山林的美秀美術館讓我醉心的是建築非館藏,館藏部分也只走馬看花草草而過。








隨意一個窗口望去,都是畫一幅。




一座東西美學合璧的人間仙境,這片位在京都近郊的山林,貝聿銘心目中世外桃源,也是我們的幸福。



由夢之門向外望去的吊橋與隧道



再感受一次貝聿銘以陶淵明《桃花源記》為發想所設計的隧道。


數位相機的極限雖然僅於此,還是不停的回眸。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入口這一端,春櫻盛開的季節,枝垂櫻粉紅了整座山道,彷彿真如陶淵明詩中所描述的桃花源一般,讓人驚嘆。

要清場是天方夜譚,就這樣囉!

走一段就回眸一次 ↓

雲來了,枝垂櫻圈住了天空與白雲,喜歡這柔美的感覺。






從等公車的地方望去,色層豐富,絕美!
午後,帶著一份滿足感離開這個以逆向的建築思考,在方正的規矩之間畫一個圓的美秀美術館,陽光燦爛,心裡暖暖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