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2019.10.22-2福建漳州南靖塔下村裕昌樓–東歪西斜樓&德遠堂 (閩金大膽島13日)


從歷史學及建築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築方式是出於族群安全而採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當時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了這種既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防禦戰爭的建築方式。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裡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共存共榮,共亡共辱。所以禦外凝內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
裕昌樓建於1308年,是福建土樓現存最古老的土樓,也是早期股份的產物。由劉、羅、張、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出資建造,共有5層,樓高18.2米,房室270間。有5部樓梯,分為5大卦。






土樓底層廚房內設有水井,共有22口,是福建土樓中水井最多的一棟。樓內天井中心建有單層的圓形祖堂,堂前用卵石鋪成陰陽八卦,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



裕昌樓最大的特點就是柱子東歪西斜,最大的傾斜度為15度,看起來像危樓,但歷經700年風雨侵蝕和無數次地震的考驗,至今依然如故,有驚無險,成為古民居建築的活標本。





   
                                                                                                   
塔下村

明代宣德元年(1426),張姓到此開基。當時閩西南一帶山高林密,盜匪猛獸時有出沒,村落之間的爭鬥也時有發生,於是,張姓族人沿着溝谷兩旁,建造了一座座形態各異的土樓民居,有方形、圓形、曲尺形等。現在全村還有42座土樓。這些土樓沿山溪呈長形隨意建,背依青山,面臨溪流,居民終日能聆聽到嘩嘩水聲。
清末後,由於地理環境所限,塔下人在沿溪兩岸的空地上,又建起了一座座單院式土木、磚木結構的吊角樓,形成大樓帶小樓、高低錯落 布局的奇妙景觀。樓前屋後鋪就的卵石小徑迂迴曲折,被幾百年先人們的足跡磨得圓潤有光澤。


塔下村這條奔流不息的溪流,建國前從村頭到村尾只有三座木橋。若遇山洪暴發,木橋被沖毀,只相隔30多米寬的兩岸村人便中斷過往,後來在熱愛家鄉的僑胞資助下,建造了11座風格各異的石拱、鋼筋水泥橋,古樸悠閑。小橋流水、土樓人家,把塔下村裝點得分外古樸美麗。




塔下村是一個典型客家村落。敬奉先祖,「德遠堂」家廟前是一口半圓形池塘,塘中魚兒遨遊,廟宇疏影,給人增添了幽美的意境。池塘前邊兩側石坪上聳立22支高過10米的石龍旗杆,杆柱浮雕蟠龍,騰雲駕霧,勢欲騰飛。




家廟後面是一片眉月形斜坡的草地,宛若天然地毯。草地連著一片蔥郁的風水林,樹林隨著山峰向上延伸,直入雲天,風吹林濤,氣勢磅礴。






曬柿 – 遇見金秋豐收的季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