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婺源汪口 2017.03.15-2 (黃山9日悠遊)

上午10點進入婺源東線上的一個以俞姓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古時稱之為永川。因地處河流匯合口,碧水汪汪而得名,曾是徽商古阜頭的汪口。
解說員是一個個兒嬌小的小妹妹,在她的引領下,走既定的路線,看精彩的點。
洗手間乾淨又有品味
咦!是誰在模仿誰?
  
汪口位於一條大河的一側,對面是起伏的向山。過了這小橋,一小段集中的小攤販外,相對來說,沒有太多的商業化,仍然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古樸民風。

  
千年古街依永川河岸而建。古街呈彎月形,全長600多米,這條街由村口直通至俞氏宗祠。幾個主要的看點都在路邊,所以,從一頭走到另一頭,基本就能把汪口看遍了。





  
過了這對石獅後不遠處,就進入徽派建築的一個特色--牆高巷窄,說真的,若遇到遊客多一點,在窄巷內會是寸步難行,也很擾民。
   
中間有官路正街以路為市,使汪口成為一個萬商雲集,舟船相連的商埠名村一條主要的街道與村前的溪平行。

漫步古街,可感昔日之繁華,今日之式微。村裡也有一些商鋪,但街上幾乎聽不到拉客的吆喝聲,讓人可以靜下心來欣賞景色。如果可以自由行,我會走進村中主街道邊的橫巷弄,如賭坊巷等等,也許能看到更加生活化的老宅。


  


汪口俞氏的先人「亦儒亦商」躋身於徽商行列,當時的江口木業和茶業商人生意如日中天,苦心經營,財富迅速累積,一批官邸,商宅、祠堂、牌坊逐步興建,這個祠堂是其中之一。
還在使用煤球

  



這種「門當戶對」的敦親睦鄰式建築,優點是,從街尾走到街頭幾百米,家家戶都認識,守望相助到極致。缺點是,萬一有個口角,還真是壞事傳千里。
汪口的數百棟民居、宅第、大多數為清代建築,呈徽派風格,呈現出徽州建築文化。好奇的探頭往人家大廳望去,押畫桌上的東瓶西鏡,座鐘瓷筒。堂壁上的對聯字畫等,無不是徽州文化的獨特風格。家家戶戶供奉著座鐘,一定有其意涵,問到最後,一個帥哥說啦!與花瓶搭配取其「終生平安之意。

「鄉約所」,應該是村民的議事廳兼活動中心。還有一個戲台可看戲呢!



無論是「朱子治家格言」、「明太祖聖喻」或「俞氏鄉約」,會依舊高懸,不外乎提醒倫理道德的重要性,值得省思呀!


這裡還是有寶可尋,只要是你看上眼的,定價算合理。



「鑑三六公祠、汪口村史館、汪口船會」又稱「迪公眾屋」,是汪口俞氏三六公一脈的支祠。

水上運輸是舊時汪口的第一產業,船會是汪口船工的行業組織。展示船會與水運碼頭文化,可了解舊時山區水運交通和船工、挑夫的生活狀況。










很特別的酒瓶,很具鄉土味也很有環保概念。

這裡田間有村,村後有山,如同一幅清幽的淡墨素描。  
  


俞氏宗祠的對面是東關大橋,走到對岸,你會發現有一條步道通向山上。這邊遊人非常少,山上有不少古樹,盡可以享受大自然的清靜。往山下看,是永川河碧綠的河水,和水面上點綴著的竹筏,對面青瓦白牆的古村落也盡收眼底。大夥兒都進宗祠參觀,我觀察完地形後也趕緊歸隊。
  





來汪口最不容錯過的莫過於俞氏宗祠。它是清代乾隆年間的歇山頂式磚木建築,佔地1000多平方米。坐西北朝東南,平面呈長方形。始建於清代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俞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由朝議大夫俞應綸(正三品)入宮後省親回鄉時捐資興建,是一所以細膩的木雕聞名於世的祠堂。


前後進各五間,中進三間,木板捲棚做頂,所有的樑枋、斗拱、脊吻、簷椽、雀替、駝峰等均為精細的三面雕,整個祠堂共有70根立柱,地面全用上等青石舖砌,氣勢雄偉,工藝精巧,被專家譽為「藝術寶庫」。
不僅已有上百年歷史,建築內部凡是木質構建都精雕細琢,非常華美。是婺源縣現存宗祠中最完整、最華麗的一座。遊人來此無不仰著脖子細細觀賞那些繁複的花紋,讚嘆不已。
  內部大天井 ↓
所有巧飾雕琢,採用深雕、透雕、縷空雕的技藝,人物鳥獸彷彿呼之欲出,山水花果無不形態逼真顯示了古代漢族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創造才能。


背後腰間一把柴刀,肩上扛的莫非是剛砍下來的木頭?



「暑假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公告在社區也是一件挺妙的事。



1112橫巷裡出現一群回家吃午餐的小朋友,依判斷,學校就在階梯的盡頭。


這群美女還是決定帶點紀念品回去



 因為好奇這個玉米烤箱,請美女打開,就花10元買2根,皆大歡喜。
 
1個半小時結束於意猶未盡中。汪口,確實是個有歷史文化的地方,值得造訪。
下一個景點:安徽黟縣 宏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