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9日 星期二

2017/.11.12湖北神農架 - 板壁岩 (滇川鄂山光水影15日)




經過雲海仙境、地貌與合歡山箭竹林相同的熟悉山巒,回到海拔2590m的板壁岩,它位於神農架林區的神農頂風景區內,距離木魚鎮約45公里。這裡是原始森林中的一片高山石林倍受遊人注目,也是傳說中野人出沒的地方,經常會發現一些野人的毛髮、糞便和腳印。

在景區交通車板壁岩站對面的山坡上,有一塊兩米多高的石柱,上面有「板壁岩」三個大字,後面不遠處有一塊黑色的板狀巨石,它也是「板壁岩」的標誌,旁邊的就是景區的入口。
板壁岩名字的由來,它恰好可以與人生的一個階段的際遇重合。它從簡單平淡的敘述開始,一片小的漫坡,立著稀疏零散或密集成組的石峰,此處一如既往的與俗世間人的想像作對,拔地而起的巨石,卻禿了頂端,且在頂上生了一層綠。那些錯落的石峰,又是鋒芒畢露,惟石峰的尖,卻斜生著,循著植被傾斜的方向指往天空,這就是構成了一個集體的氣勢。那石,是分層的,斜向層層的積高,它是地球的大書,記錄著十數億年神農架構成的秘密。也是這樣的石相,讓人叫成了板壁岩。
想像箭竹青蔥的時代,板壁岩是一任的竹浪波伏,而堅石如島,這景色在一個呈拋弧線的半圓形山頭上,端的給人生的夢一個異樣的情境,由最柔韌與最堅硬的物質組成一片風景。可是今時,遇到了箭竹枯朽,板壁岩便有了雙重的蒼悠,只有那傘形的巴山冷杉,間或從板壁岩間拔地而起,撐起一簇悠悠綠意。綠著的還有少量的細葉黃楊、高山杜鵑等等。
  
板壁岩景區有兩條遊覽線路,一條短一點,景點也少了點;另一條是全程線路,覆蓋所有景點,但耗時稍長些,我們選擇小圈遊覽。
迎面的巨岩上部趴著一塊傾斜的石塊,猶如天外來客凌空降落,稱之飛來石。摩擦作用使大小石塊間達到穩定平衡,雖若即若離,仍能處之泰然。

板壁岩上下箭竹林漫山遍野,箭竹林間,景區內的石林,怪石嶙峋、時見怪石突兀而起,或高或低,千姿百態。無論正看、側看,形象和神姿都不相同,卻都一樣栩栩如生。



外形像一隻雄昂首向天,故名金雞報曉。 
石林是喀斯特景觀的一種類型。碳酸鹽岩因溶蝕、風化作用而形成高度大於5m的各種形態柱體,因聚集成群,遠望如林,故稱石林。
或連體叢生,這片石林高俊挺拔,造型奇特,在箭竹和高山草甸的襯托下,猶如天然的石雕藝術園。
地質構造使原來水平的白雲岩岩層發生褶皺扭曲,甚至斷裂。大自然用風雨當雕刀、冰雪當鎚鑿,不斷的改變岩層岩石露頭的面貌,這就是風化剝蝕作用。板壁岩千奇百怪的造型就是這樣形成的。 



岩石像一隻張嘴嗷嗷待哺的幼鳥,故命名為雛鳳待哺。

由於岩石中的風解石和白雲石很容易被雨水溶蝕,堅硬的硅質條帶、團塊便突出岩面,高大而平整的神龍錦屏就這樣被塑造出。







石柱型態猶如毛筆的筆鋒,頂部的黃楊樹綠萌一團,宛如盛開的鮮花,石與樹巧妙結合,相得益彰,故名妙筆生花。與黃山上的妙筆生花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一縷輕煙飄過,雲霧一會兒把那些象形石環繞,一會兒又決然離去,彷彿從沒有存在過,這種迷離太有意境了。




此巨石被裂隙分割成左右兩瓣,外型似熊熊燃燒的火炬,相傳為神農炎帝為後人留下的火種,故名神農火種,它象徵著神農精神代代相傳。



此處的板壁岩因岩層受到地質作用的擠壓發生傾斜,沿著岩層產生大量裂隙,加上岩層內部的硅質條帶,形成一道道花紋,宛如一條巨龍棲身於壁上,因而得名九龍壁。




天寶博物館,位於海拔2590m的神農架板壁岩國家公園內,以綠松石、硃砂為主要館藏。 





遊走在神農架景區所有傳說集大成者的板壁岩景區,沒遇上野人,會讓我失魂的蛇也冬眠去了,很慶幸!
凝視著身旁或眼前一簇簇的板壁岩,像不像並非重點,重點在於有機會目睹這些大自然傑作。
                                                                                               

午後335抵達神農頂景區的瞭望台,有一塊巨石,上面寫著「神農頂」三個大字,下面寫著海拔3106.2米。
本是寄望由此觀賞華中地區第一高峰,直到1981年才被林區正式命名,擁有自己名號的神農頂。可惜霧鎖神農頂,機緣未到,不見客。其實真正的神農頂,需要靠腳力再向上攀爬3000階,方能目睹一派原始洪荒的景象,向下望去:一根根佇立的石柱挺立著,石柱上還有一棵棵大樹,頑強的生長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