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2014.10.12-5 四川省馬爾康縣‧卓克基土司官寨 & 西索民居 (川滇20日-16)

四川馬爾康縣‧卓克基土司官寨 & 西索民居:海拔2700m


馬爾康河 & 官寨索橋 ↓
西索民居
卓克基官寨隔水相望的西索嘉绒藏寨—西索民居,是最典型的嘉绒藏寨民居群落之一。現今的西索民居在土司歷史時期被稱為卓克基趕槍巴(即卓克基街之意),當時居住此地的人多為卓克基土司的科巴(差人)和商人、民間手工藝者,解放後將此地劃為西索村一組,時下居於民居中的村民多為原土司差人、商人、民間和工藝者的後代。民居建築時間有待考證,據瞭解,居民中連續居於此寨最長者已繁衍數十代人。




卓克基土司官寨位於中國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馬爾康縣卓克基鎮西索村。
卓克基土司是清乾隆13年(1748年)大金川之戰隨征有功而被封的,是川西嘉絨十八土司之一。原官寨由土司索觀贏於民國初年建造,1936年被焚毀,19371941年在原址重建。官寨在馬爾康河南岸,坐西北朝東南,由四棟樓房組成,木石結構。依山傍水,景色秀麗。官寨門向西南,其兩側隔水與卓克基村相望。建築風格兼具藏漢兩族的特點。(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從鍋庄廣場拍攝卓克基土司官寨全貌是最佳角度

紅軍橋

西索民居獨具嘉絨藏族特色,保持了嘉絨先民「壘石為室」的傳統建築風格,寨子鱗次櫛比、錯落有致,遠目望去猶如一座壁壘森嚴的古堡。我踏訪的路徑為:過轉經橋右轉,續行後往上層抵鍋庄廣場,再右轉下行至旦達輪寺然後回轉經橋。短短1小時的美麗邂逅,卻留下深刻的印象。




轉經橋
轉經是藏傳佛教的一種宗教活動,藏傳佛教認為念誦六字真言越多,表示對佛越虔誠,由此可得脫離輪迴之苦。把「六字大明咒」經卷裝於經筒內,用手搖轉,每轉動一次就等於念誦經文一遍,表示反覆唸誦著成千上百倍的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哞」。而當地藏族群眾無論何時經過轉經橋時都會順時針方向轉動經筒,累積功德,修度來生。


藏寨全是三層石樓,民居建築形如碉狀,也稱碉樓。房屋四周的牆體均用片石砌成,用黃泥粘合。採用內直外收的砌法,佩服工匠們僅憑經驗,砌出的石牆如刀切豆腐般整齊,稜角銳利,上窄下寬,整個牆體處於抗壓狀態,成為建築的承重主體。

每戶人家的窗框都很講究,用上了雕刻、繪畫、上彩等技巧,民族特色很濃。建築藝術獨特,審美價值高,就像一件件珍貴的藝術品。↓



西索民居直來豎往、彎來拐去的青石板小道,把圖案的線條展現的非常清晰。走在青石板小路上,腳步聲在高聳的石壁間迴響,在細長的小道中延展,給人一種曲徑通幽的遐想。


玉米、辣椒等自家種的農產品就是很美的裝飾素材,怎麼擺都美
碉樓的四個角還有角鋒,看起來非常有氣勢,而且相當具有立體感。






這些線條分明,棱角突出的石頭建築,與周圍險峻的山峰,陡峭的崖石等自然環境渾然天成,鮮豔的圖騰房、紅色的瓦片、飄動的經幡、給這裡增添了幾分神秘。  

鍋庄廣場
此為當地民眾跳鍋庄舉行節慶活動的地點。嘉絨藏族具有形式多樣、特色濃郁的娛樂方式。每當節日或婚嫁時,都會聚集在此煨桑烟、撒龍達、品咂酒、跳鍋庄。對他們而言,鍋庄是全民性的藝術形式,也是嘉絨人心靈溝通和情感交流的紐帶。



蓖麻,籽有毒,小心別誤食。有紅白兩種,紅者枝幹葉柄均為紅色,葉為綠中帶紅,據說能治療風疾;而白者枝幹均為綠色,上部有白色種子可榨油,以製造機械的潤滑油。蓖麻因橢圓形的種子形狀像牛蝨(牛蝨台語就叫牛蜱),所以稱之為蓖麻。
  



在小村子裡有一座寺廟叫旦達輪寺,是佛教寧瑪派的寺院,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回眸這個面向潺潺流淌的馬爾康河的寧靜又乾淨的寨子,是我喜歡流連的地方,我覺得這裡的景色和自然美景相比,有另一種攝人心魂的美麗。
                                                                                                  
1700以後又進入黃綠交錯的群山,換上金黃色外衣的樹更多了。

1742在夢筆山停留10分鐘,夢筆山海拔4114m,在這裡,低海拔河谷的暖濕氣流與高海拔沿山下滑的冷空氣相遇,在逆溫層以下形成厚厚的雲海覆蓋著沉睡中的山谷曠野,明顯感受到寒意。


                                                                                                   
2045才趕到新四姑娘山庄酒店,晚餐時間是215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