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

2010那年我去過山西─〈三個大院〉


文英大姐的一通邀約電話,讓有機會2010年4月18日25日,跟著一群馬祖的兄長遊走山西的古蹟八天,因不在我旅遊預計的行程裡,而且點兒匆促,也就沒做過行前功課,所以,印象中的山西,停留在書本的記憶,它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此地名,是黃河中游峽谷和太行山之間的高原地,出產煤礦,省會是太原;古蹟,讀國中時背過的有「大同雲岡石窟」;佛教聖地是「五台山」;記憶裡還有「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喬家大院和網路流傳過的「懸空寺」,除此,畫面上是一大片留白
18日,抱著雀躍的心情在桃園機場與他們會合,搭直航班機到太原武宿國際機場。第一天夜宿太原東南方晉中市榆次區,灰濛不見藍天與明亮的太陽是山西給的第一個印象,〈之後了解了,原來是居民多數還燃煤所造成的景象。〉19日起,開始了一段非常愉快的旅程。
以往的個性是賦歸後會迫不及待的整理照片,然後po在部落格強迫朋友分享,這一次卻因之後的一些人事而封存了景物,答應要寄的、會給光碟的,實在抱歉!全部爽約。整整兩年了,不願也不想看它們一眼,直到近日,深深以為「景物」無罪,該還以顏色了,其實只要刪除百分百礙眼的,開啟後面對它們,再次紙上遊,一樣有好心情。
常家莊園:學而優則賈的典範

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有一山一閣、兩軒、四園、五院、六水、八帖、九堂、十三亭,廿五廊、廿七宅,景隨步移的常家莊園,位於晉中榆次區南26km處,有「儒商第一家」之稱,它與其他晉商家庭最大區別在於,它能綿延200年長盛不衰且人才輩出。據記載,常氏家族在科舉考試中,從進士到國子監監生,總計149人。





如果說喬家大院使山西的大院文化首次為國人知曉,那麼常家莊園則把民居大院文化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因為此莊園洋溢著晉商智慧、財富與精神文化,院內樓廰台閣雕梁畫棟,精緻恢宏,蔚為壯觀,不僅具有功能齊全的莊園特性,寬綽舒展的「跨國公司」氣派,井然有序的中華禮儀傳統,且處處散發出敦厚典雅的儒文化品味,建築與收藏堪稱華夏民居的大觀園,傳統文化的全景圖。置身此莊園的感受如同主人當時建造時所希望的那樣:是「可燕居、可耕讀、可修身、可遐想、可觀賞、可瀏覽、可悅心、可詠嘆」的「八可莊園」。






有著孔老夫子的加持,我倆也許可增長些智慧。




迴廊盡頭裡剛好有個劇中的書生,這畫面讓人有進入時空隧道的錯覺。




















喬家大院:用“錢”壘造的宅院

據說20世紀90年代,大陸流傳著「皇家看故宮,民宅看喬家」和「旅遊不到“在中堂”,白來山西走一趟」的諺語。
而自從借「大紅燈籠高高掛」當場景後,知名度更是扶搖直上,成為必參觀的景點。


喬家大院形如城堡,三面臨街,四周全是封閉式磚牆的建築群,是祁縣喬家“在中堂”的宅院,“在中堂”是聞明海內外的商家第三代喬致庸的堂名。這結構美觀,古樸精緻的建築始建於乾隆22年〈1755〉,有六個大院,內含31個小院,313間房屋。在其布局上考慮了風水中人與自然關係的同時,又盡可能的滿足大家庭四世同堂,個分支小家庭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客觀要求。



喬家的興旺與朝廷的關係分不開。相傳八國聯軍進犯北京後,慈禧太后出逃途中路過祁縣,喬家捐出白銀10萬兩;陜甘總督左宗棠平定西北時,也得到喬家的奧援。








在建築上令人玩味的小細節為,後牆磚與磚的縫隙裡幾乎都嵌著一枚銅錢,真正成了用“錢”壘造的宅院。


王家大院:晉商的紫禁城

記得是因一場大雨,使得既有的「綿山」行程受阻,才改參觀「高家崖王家大院」目前開放的部分之一「紅門堡與高家崖堡」。這座高家崖建築群是由17世紀王汝聰、王汝成兩兄弟修建於嘉慶元年〈1796〉至嘉慶16年〈1811〉。總面積19572平方米,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間,依山就勢,層樓疊院,氣勢宏偉,在建築藝術上具備了「實用、美觀、堅固」的建築三要素,也繼承了西周即已形成的前堂後寢的庭院風格。











王家大院被稱為「三晉第一宅」,因為它是山西省惟一入選《中民族建築集‧漢‧北方民居》的大院。如果以紅門堡、高家崖堡和王氏宗祠三組建築群總和,房屋共1118間,占地總面積15萬平方米,而參觀時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附屬於建築上的「三雕」─石雕、磚雕、木雕。堪稱是王家大院的三絕,其雕刻纖細繁密,內容豐富。與紫禁城「非壯麗無以重威」的設計構思相比,王家大院更注重「家」的觀念,它更多地方顯示出「貴精而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的民居特色,被譽為中國北方民居的明珠也是實至名歸。無論從規模、建制、風格還是工藝水準,是有資格的。















柳條垂綠,石橋下潺潺小澗,走過石橋便是俗稱的「紅門堡」。此建築群建於乾隆間,和高家崖堡不同的是,它是一座長方形的城堡,整體面積是前院的兩倍。











走在萬里長城縮小版的路徑上,俯瞰煙雨濛濛中幾乎望不到盡頭氣勢磅礡的建築群,再瞧瞧牆外的窯洞,不禁慨然,作為民間的一個家庭,房子建成這樣,也夠令人嘆為觀止了,難怪山西民間會有「王家歸來不看院」的諺語。









回眸曾走過的巷道與屋宇,以「後製過」的照片顯示如畫作般的記憶。且帶著幾分「後宮深院深幾許」的淡淡情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