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2010那年我去過山西─〈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其他為:甘肅敦煌莫高窟、甘肅麥積山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位於大同市西郊16m的武周山南麓,因武周山最高處名為雲岡,故取名為雲岡石窟。
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延1km,現存洞窟45個,造像5萬多尊,氣勢輝煌,雕刻精美,2001.12.14.通過後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大多為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前的作品。石窟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得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佛像的特徵多半是厚唇、高鼻、長目、寬肩,有雄健的氣概,体貌表現出西域情調。
中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繁複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
晚期窟室規模較小,但人物形象清秀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頭。

10窟:前室北壁門楣刻蓮花、纏枝忍冬、人物、鳥獸紋組成的圖案。上端的須彌山,山峰列整齊,山腰盤繞二龍,山中的樹木、動物及下層山間的話生童子生動活潑。窟頂的飛天,輕盈瀟灑,飄帶飛揚。後室北壁主像是彌勒佛。








11窟:窟中央鑿方形塔柱,四面上下開龕造像,南面上龕為彌勒像,其餘均為釋迦立像。東壁上層有北魏太和7年〈公元483〉造相題記,為雲岡石窟最早的造像銘記,是研究石窟開鑿歷史的重要資料。 ↓


12窟:分前後室,前室外立壁雕廡殿頂飾及列柱四楹,構成一座3間殿堂式的建築。前室壁面鑿有個種龕形及佛像。窟頂雕平棋藻井,北壁雕一列天宮伎樂,東、西、南壁八身夜叉像。這窟中所持的各種樂器,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




13窟:主像為交腳彌勒菩薩,頭戴寶冠,佩臂釧、手鐲,胸前佩蛇形飾物,左手撫膝,右手上舉,臂下部雕一托扛立士像。南壁門拱上方的七佛立像,著裦衣博帶,東壁龕形多樣,雕飾華麗。明窗兩側的菩薩形體,豐腴健美,雕刻細膩精巧。↓




1620窟:是雲岡石窟最早開鑿的五個洞窟,為北魏時期高僧曇曜於文成帝和平年間〈公元460465〉奉旨開鑿,這就是最有名的「曇曜五窟」。之後的歷代都有開鑿,一直延續了幾百年。









2010年造訪時,猶記從停車場下車後還有一大段路是坐電瓶車入園,所經之處正在大規模的綠化,且已種上難以估算的高大松數,我笑說,如果明年再來,想必已是綠草如茵,花開遍地。這真的是集權國家的可怕,就像高速公路兩旁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造林活動一樣,從路邊延伸至視線的盡頭,無邊無際的種上「白楊木」於等間距正方形的四個頂點,一根根如直立的木棍,無論左看右看都成一直線。他們說,只要5年就綠意盎然,就可防「沙塵暴」,也讓山西更美,遊客更賞心悅目。我想的是,如此人力的總動員與也許不必耗時「徵收、補償」的事,也只有他們目前還做得到吧!在硬體的超高快速成長下,如果教育普及的腳步再跟上,我們的孩子將如何與人競爭?

白楊木↓

九龍壁:
是一種裝飾有九條大龍的琉璃影壁,多為明、清皇家所用。中國大陸現存的九龍壁有故宮、北海、平遙、大同四處,其中以大同九龍壁的建築年代最早,原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代孫朱桂王府前的照壁,其體積最大,最富藝術魅力。



往大同市雁北賓館途中透過車窗拍了幾盞造型不錯的路燈↓



利用雨水流過塵埃的車窗,留下一幅似畫的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