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

2016.04.16-3 拉薩—大昭寺 (西藏+河南16日)

04/16行程:大昭寺 — 點燃心中的聖燈
大昭寺是佛祖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供奉之地,是無數信徒心中的神聖之地。
大昭寺廣場  (連路燈都很講究)





 經幡竿 ↓ ↑

寺門內外的石板被信徒磨得平滑可鑑,無數朝拜者俯身其上,磕著長頭,一種最恭敬的方式表達對信仰的虔誠。轉經祈福的人流,摩肩接踵,撥動著轉經筒為家人祈福,轉經筒沒有停歇的轉動著,發出嗡嗡的聲響。多吉導遊說:他的父母喜歡住在拉薩,主因就是可以拜佛、轉經,可見藏族人對信仰的虔誠,多吉說他們無所求,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大昭寺是拉薩最著名最古老的佛寺,在藏民們心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它是真正的「金色金殿」,無數磕長頭匍匐在路上的朝聖者,其終極目的就是為了朝拜供奉於寺內的那尊釋迦牟尼12歲等身金像。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始建於唐貞觀21年(647年),是松贊干布為紀念赤尊公主入藏而建,後經歷代修繕增建,形成龐大的建築群,距今已有1350年的歷史,是拉薩最古老的寺廟,至今仍然是整個藏區地位崇高的中心寺。寺內供奉有釋迦牟尼12歲時的等身鍍金像,及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赤尊公主的塑像。在藏民族的心目中,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是菩薩變成了國王和王后來教化藏族人的。
傳說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贊干布曾在此湖邊向赤尊公主許諾,隨戒指所落之處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內,湖面頓時遍佈光網,光網之中顯現出一座九級白塔。於是,一場以千隻白山羊馱土建寺的浩蕩工程開始了。(在諸多傳說中我喜歡這則)
  


大昭寺始建於七世紀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建造的目的據傳說是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該佛像據傳是當時的吐蕃王松贊幹布迎娶的尼泊爾尺尊公主從家鄉帶去的。
現在大昭寺內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帶去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而八歲等身像於八世紀被轉供奉在小昭寺,後毀於文化大革命。
2000年,大昭寺作為布達拉宮的擴展項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聽說藏族人民普遍有「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之說,可見大昭寺在拉薩具有崇高的中心地位,不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會生活層面的。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這些廊柱的雕花雖繁複但很藝術且具層次感。

主殿高四層,兩側列有配殿,佈局結構上再現了佛教中曼陀羅壇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內的佛殿主要有釋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師殿、松贊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魯派的護法神)等等。寺內有各種木雕、壁畫(多數被保護著無緣觀賞)。神像太多,孫導講解得有夠詳盡,我也幾乎一踏上三樓木梯就遺忘在腦後,這把年紀了,真是腦容量記憶體已滿,由不得我。  
寺內參觀時可以深深感受藏民在大昭寺點酥油燈的虔誠氛圍,萬盞酥油燈長明,留下了歲月和朝聖者的痕跡。
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二樓天井的東北角有一個梯子,通向三樓的小門,是上金頂的入口。大殿的三樓平時不對外開放,僧人們在這裡打坐修行。頂層四座巨大的金頂分別建於14世紀中葉和17世紀。


 大昭寺金頂





 在平台上可遠眺布達拉宮↓

俯視可以看到大昭寺廣場人流潺動↓ 


 在平台上可以看到工人們修補大昭寺的工作實況↓



  
  可以盡覽充滿藏族生活氣息的八廓街↓



可以俯瞰樓下的木建築 (進廣場前的安檢,不准攜帶打火機等進入視有道理的,如此神聖美好的木建築結構,最怕的是火苗。)




  





   
 信徒們在黃布裡填裝的應該就是供品!很特別慎重的儀式。
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繞一周共有380個轉經筒,一個緊挨一個。邊走邊推動轉經筒是很多虔誠的信徒必做的功課。
在拉薩,藏族人也喜歡將以大昭寺為主的八角街一帶稱為「拉薩」,藏文意思是佛地,你還可以看到朝拜者在大昭寺門口磕長頭,場面感人,可見大昭寺在拉薩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還有更多的人每天圍繞著大昭寺轉經。



磕長頭的藏族人,其虔誠的信仰真是讓人肅然起敬!

環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
以大昭寺為中心,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型,便是藏民們行轉經儀式的路線。

我們不是向POLICE敬禮,我們的內心深處是向轉經、磕長頭的藏族人致敬,你們對宗教信仰的堅定不移精神與狂熱,真的觸動我心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