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

2016.04.18-3 江孜—白居寺 (西藏+河南16日)

04/18-3 行程:江孜—白居寺
白居寺位於江孜縣城東北隅,拉薩南方約230公里處,距日喀則不遠,海拔3900公尺。藏語為「班廓曲德」,意為「吉祥輪大樂寺」。


  
建於1414年,採用13世紀末至15世紀中葉,後藏地區寺院建築的典型樣式,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寺塔天然渾成,相得益彰。也是其中唯一一座寺塔都完整保存且具有紀念碑性質的大型建築群。

不巧碰到正在整修,擺了很多砂石與建材。


白居寺兩大特色:特色之一是一寺容三派,和平共處,相安無事。它原來屬於薩迦教派,後來噶當派和格魯派的勢力相繼進入,各派一度互相排斥,分庭抗禮,最後,還是互諒互讓。於是,白居寺便相容薩迦、噶當、格魯三個教派,因而寺內供奉及建築風格也兼收並蓄、博採衆長。特色之二是菩提塔,又名「白居塔」,或「十萬佛塔」,它是白居寺的標誌。
措欽大殿:高三層:底層為大經堂,有柱48根,立柱上掛滿了年代久遠的絲織唐卡。殿內北面左壁有一尊高8公尺的釋迦牟尼銅像,據說是用1.4萬公斤黃銅鑄成;北為覺康正殿,供奉著「三世佛」銅像。其兩側還有東、西淨土殿,殿內塑像風格各異,兼容藏傳佛教格魯、薩迦、噶舉派之藝術風格。





我花錢換來寺內的拍照權,當作添香油錢。(粉紅色這張是拍照證)



光源不足,盡力了。


我們僅參觀一樓,至於堪稱一絕的壁畫,在微弱的光源下也不清不楚的


高大的佛像前頓時顯得渺小,自然進入莊嚴肅穆的氛圍裡,平和的心境油然而生。





導遊花最多時間也最認真的在解釋這幅「六道輪迴圖」
                                                                                                 






  
外牆的色彩是藏區寺廟的特徵
  


  
吉祥多門塔建築雄偉壯麗,與白居寺遙相呼應,渾然一體,寺中有塔,塔中有寺,相得益彰,為1315世紀後藏地區寺塔相互輝映的典範,也是目前中國惟一一座集建築、繪畫和雕塑藝術於一身的宗教藝術博物館。
是西藏塔王「十萬佛塔」又稱白居塔。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佛塔,它是由77間佛殿依次疊加而建,九層塔,連同塔剎總高32公尺,108個門龕,堪稱中國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珍品。在佛殿、佛龕內供俸了千餘尊泥、銅、金塑佛像。

本以為可以在十萬佛塔中,一層層走,一個個屋子看,就像看敦煌莫高窟。而且,據載佛像不是千篇一律,題材和風格變化很多。這主要因為白居寺的三派共存,可能這個屋子是格魯派的,隔壁就是薩迦派的。另外,佛像的創作時間也不盡相同,數百年的積累使十萬佛塔成為藏傳佛教的藝術博物館。結果,整修中,無緣啊!







阿嘎土是西藏藏式古建築屋頂和地面採用的傳統材料或製作方法,先將碎石、泥土和水混合後鋪於地面或屋頂,再以人工反覆夯打。在夯打過程中,工人排成一排,邊唱邊夯,工程夠大時場面頗為壯觀。夯製出來的阿嘎土屋面和阿嘎土地面美觀、光潔。今天有機會遇上小規模的打阿嘎,從聽不懂的歌聲中配合著夯打的節奏,也能感受到那種享受工作的樂趣。



十萬佛塔的外輪廊線基本上是等邊三角形,構圖穩定、嚴謹、比例良好。在建築設計上注意建築功能與藝術的統一。在結構上,藏族建築為多層建築,並有建築九層左右的高層建築的能力。 
  

白居寺因為有這座雄偉的佛塔,才顯得格外的富有魅力。從任何視角看它都美。





  
從白居寺往外看,可以看到山上蜿蜒的城牆,與長城很相似。不知是否用於防禦。但白居寺在1904年的英國入侵中確實飽受英軍的屠殺和劫掠。據資料,英軍攻入白居寺後,將銅佛誤認為是純金,劈下一塊運到印度。






長長的轉經廊

                                                                                                
遠眺宗山古堡和抗英紀念碑

江孜在西藏歷史上地位僅次於拉薩、日喀則的第三重鎮,是連接前藏和後藏的樞紐。江孜的核心是位於古城中央的「江孜在西藏歷史上地位僅次於拉薩、日喀則的第三重鎮,是連接前藏和後藏的樞紐。江孜的核心是位於古城中央的「宗山」。九世紀時,吐蕃王朝的後裔認為這裡地形殊異,具有祥兆,便在山上建立了城堡。十四世紀薩迦王朝時,當地首領重修了宮殿和城堡,並起名為「傑卡爾孜」,藏語意為「至高無上的王宮」。江孜即為其簡稱「傑孜」的藏語變音,後來成為地名。清朝時,設置江孜宗政府於宮堡內,於是這座山便被叫作「宗山」。1904年,為抵抗英國軍隊進犯而在半山上修建了炮台等防禦工事,但面對實力遠強於己的英軍,據守此地的軍民最終只能彈盡糧絕、跳崖而死,所以又有【抗英英雄鎮】的稱號。



宗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